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髋部好发于老年人发生在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骨折其区域血运丰富愈合相对较好但有并发症风险病因有老年人骨质疏松及外伤等临床表现为髋部疼痛肿胀瘀斑患肢短缩外旋畸形功能障碍诊断靠X线及CT检查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防骨质疏松女性绝经后要重雌激素调节。
一、定义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属于髋部骨折的一种类型,好发于老年人。
二、解剖部位特点
股骨粗隆间区域血运较为丰富,周围有众多肌肉附着,骨折后相对股骨颈骨折而言,愈合相对较好,但仍需关注相关并发症风险。
三、病因
1.骨质疏松因素: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骨代谢出现异常,骨量丢失、骨强度下降,轻微外伤(如平地摔倒等)即可引发骨折。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进展加速,更易发生此类骨折。
2.外伤因素: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髋部,如跌倒时髋部着地、遭受车祸等强大外力冲击,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
四、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受伤后髋部出现疼痛、肿胀,皮肤可见瘀斑。
2.畸形表现:患肢常出现短缩、外旋畸形,外旋角度一般大于股骨颈骨折的外旋角度(通常可达90°左右)。
3.功能障碍:患者无法站立或行走,髋部活动明显受限。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的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如顺粗隆间骨折、逆粗隆间骨折等)及移位情况。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尤其是需要精确评估骨折块移位、关节面情况等时,CT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因骨质疏松是主要诱因,需注重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如通过补充钙剂、维生素D,适当进行负重锻炼等方式增强骨强度,降低再次骨折风险。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环境安全,减少摔倒发生的几率。
2.女性绝经后人群:除了常规的骨质疏松相关干预外,需重视雌激素水平的监测与合理调节,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适当的激素补充等相关措施来维护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