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逆规散光成因复杂,与遗传因素有关,父母有逆规散光时儿童遗传概率增加;眼球发育过程中形态异常,如婴幼儿期角膜形态发育不均衡等易致逆规散光,3-12岁关键阶段发育偏差易发病;不良用眼习惯,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不正确阅读姿势会增加风险;某些眼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但以局部因素和遗传因素为主导
遗传因素:遗传在儿童逆规散光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父母存在散光问题,尤其是逆规散光,那么儿童遗传到逆规散光的概率会相对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以影响眼球的形态发育,包括角膜的曲率等,从而增加逆规散光发生的可能性。例如,有家族散光遗传史的儿童,相较于无家族史的儿童,其发生逆规散光的风险更高。
眼球发育因素: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眼球的形态会不断变化。在婴幼儿时期,眼球相对较小,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如果眼球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比如角膜形态发育不均衡,可能导致逆规散光。新生儿的角膜形态尚未完全定型,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角膜的垂直方向曲率大于水平方向曲率,就容易形成逆规散光。一般来说,儿童在3-12岁期间是眼球发育的关键阶段,此阶段如果眼球发育出现偏差,逆规散光更容易发生。
用眼习惯因素:不良的用眼习惯也可能促使儿童逆规散光的形成。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看书等,会使眼部肌肉紧张,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另外,阅读姿势不正确,如趴着、躺着看书等,会导致眼球受到不均匀的压力,进而影响角膜和眼球的形态,增加逆规散光的发生风险。例如,每天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超过2小时的儿童,相比用眼时间较短的儿童,逆规散光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疾病因素:某些眼部疾病也可能引发儿童逆规散光。例如,圆锥角膜早期可能表现为逆规散光的变化。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眼部的营养供应或代谢等,间接导致逆规散光。如患有糖尿病的儿童,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眼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逆规散光的发生几率。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主要还是以眼部局部因素和遗传因素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