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有社交互动障碍(不同阶段社交异常)、语言沟通障碍(包括发育迟缓及语言使用异常)、重复刻板行为、兴趣狭窄等表现,不同年龄段呈现特点不同,需及时专业评估干预,应用非药物干预手段并关注家庭心理支持。
一、社交互动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者在社交互动方面存在显著异常。婴儿期表现为对亲人的呼唤缺乏应答,对父母的亲近行为无明显回应,缺乏正常的眼神接触,通常不会像正常儿童那样通过眼神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在幼儿及学龄期,仍难以理解社交规则,缺乏与同伴主动交往的意愿,不会主动参与集体游戏,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意图,例如在集体活动中不能遵循轮流参与游戏的规则。
二、语言沟通障碍
1.语言发育迟缓:多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可能在18个月时仍不会说单词,30个月时仍不能说简单短语。
2.语言使用异常:部分患儿虽然有语言能力,但语言交流方式异常,如语言刻板重复,重复使用固定的语句,或出现代词混淆,如用“你”指代自己;还有的患儿语言内容与情境不相关,表现为自顾自地说话,不关注对方是否回应。
三、重复刻板行为
患儿常出现重复刻板的动作,如反复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这些行为往往无明显目的,且难以被打断。还可能表现出对物品的固定摆放方式有严格要求,若被改变会出现强烈情绪反应,例如必须将玩具按照特定顺序排列,否则会哭闹不安。
四、兴趣狭窄
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表现出过度专注的兴趣,且兴趣范围非常狭窄。例如只对某一种类型的玩具(如车轮)持续关注,长时间沉迷于观看旋转的物体等,对大多数儿童感兴趣的游戏、活动缺乏兴趣。
在考虑年龄因素时,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孤独症表现可能有不同的呈现特点,婴幼儿期主要体现为社交和语言发育的滞后,学龄期则更多表现在社交互动和行为刻板方面。对于有相关表现的儿童,应及时进行专业评估和干预,遵循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原则,注重非药物干预手段的应用,如结构化教育、应用行为分析等方法来帮助儿童改善症状,同时要关注患儿家庭的心理支持,因为家庭环境对患儿的康复也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