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散光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散光有遗传倾向,父母有散光儿童遗传概率高;眼部发育异常,角膜形态异常(发育不均匀致曲率半径异常)和晶状体因素(曲率异常影响聚焦)可致散光;不良用眼习惯,用眼姿势不当(如躺看、近距离用眼等)和过度使用电子设备(致眼疲劳、影响屈光状态)易引发散光;疾病因素,圆锥角膜等眼部疾病及眼部炎症恢复后可能影响角膜形态导致散光
散光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存在散光问题,儿童遗传散光的概率相对较高。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散光的发生中占据一定比例,若父母中有高度散光者,儿童需更加密切关注自身视力情况,因为其遗传获得散光的可能性较大。
眼部发育异常
角膜形态异常:角膜是眼球前端的透明结构,正常情况下应是近似球形的。但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角膜发育不均匀,变得不规则,比如某一方向的曲率半径比另一方向明显偏大或偏小,就会导致散光。例如,角膜先天性扁平或陡峭等情况,都可能引发散光。
晶状体因素:儿童时期晶状体的发育如果出现问题,也可能导致散光。晶状体的曲率异常会影响光线的聚焦,从而引起散光。不过相对角膜因素而言,晶状体导致散光的情况相对少见,但也是造成儿童散光的原因之一。
不良用眼习惯
用眼姿势不当:儿童如果经常躺着看书、写字时距离书本过近、歪头看书等,会使眼球受到不均匀的压力,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进而增加散光的发生风险。比如长期近距离用眼,会使眼部肌肉紧张,眼球形态可能发生改变,导致散光度数逐渐增加。
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现代儿童长时间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屏幕发出的光线持续刺激眼睛,且儿童眼睛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长期处于这样的用眼环境下,容易引起眼部疲劳,影响眼球的正常屈光状态,增加散光的发生几率。例如,每天长时间接触电子屏幕的儿童,比较少接触的儿童更易出现散光问题。
疾病因素
眼部疾病:某些眼部疾病也可能导致儿童散光。例如圆锥角膜,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眼部疾病,会使角膜逐渐变薄并向前突出呈圆锥形状,导致明显的散光,且病情会逐渐进展。另外,眼部的一些炎症性疾病在恢复过程中,可能会影响角膜的正常形态,从而引起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