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即脊髓灰质炎,会传染,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和飞沫传播,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及未接种疫苗人群易感染,可通过疫苗接种、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预防
一、传播途径
1.粪-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水、食物、手、用具等,健康人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后,病毒可通过口腔进入体内而感染。例如,在卫生条件较差、水源或食物被患者粪便污染的地区,容易造成小儿麻痹症的传播。
2.飞沫传播:在疾病早期,患者鼻咽部分泌物中也可含有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不过这不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一般在发病初期的1周内,通过飞沫传播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也存在一定风险。
二、易感染人群及特点
1.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更容易感染。这是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婴幼儿可能从母体获得一定的被动免疫,但随着月龄增长,这种被动免疫逐渐消失,而自身主动免疫尚未有效建立,所以5岁以下儿童是小儿麻痹症的高发人群。
2.未接种疫苗人群:如果儿童没有按照免疫程序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那么他们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缺乏特异性免疫力,更容易被感染发病。
三、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措施。我国目前使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有口服减毒活疫苗和注射型灭活疫苗。通过常规的免疫接种程序,能够使儿童获得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从而有效预防感染。例如,我国儿童出生后会按照规定的时间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通过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构建起人群的免疫屏障。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加强对饮用水、食品的卫生监管,确保水源和食物不受脊髓灰质炎病毒污染;对患者的粪便进行妥善处理,避免污染环境等。
3.保护易感人群:对于密切接触脊髓灰质炎患者的易感人群,如未接种疫苗的儿童等,必要时可考虑使用丙种球蛋白等进行被动免疫,但这只是一种临时的预防措施,长期来看还是要依靠疫苗接种来建立牢固的免疫防线。
小儿麻痹症具有传染性,通过采取疫苗接种、切断传播途径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其传播,保障儿童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