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为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与胚胎发育中肠管旋转固定异常相关,临床表现有慢性便秘、腹胀,靠钡剂灌肠X线诊断,非药物干预为主调整饮食及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保守无效严重影响生活发育则手术,家长需关注患儿情况、遵儿科饮食原则、术后按规范护理并定期复查。
一、定义
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是一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指乙状结肠的长度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正常乙状结肠长度存在一定生理区间,超出该区间则可判定为乙状结肠冗长。
二、病因
其发病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肠管旋转、固定异常相关,导致乙状结肠在生长发育阶段出现过长情况,具体机制与胚胎时期消化道发育的复杂调控过程中出现偏差有关。
三、临床表现
1.慢性便秘:患儿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粪便干结,排便需花费较长时间,部分患儿可能数天甚至一周左右才排便一次;2.腹胀:由于乙状结肠冗长,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可出现腹部胀满不适,触摸腹部时可感知到腹胀状态,有时还可能触及冗长的乙状结肠肠袢。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其中钡剂灌肠X线检查是常用方法,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在X线下可清晰显示乙状结肠的长度、走行、形态等情况,从而明确乙状结肠是否存在冗长及冗长的程度。
五、治疗原则
1.非药物干预为主:首先调整患儿饮食结构,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提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对于婴幼儿可适当添加含有膳食纤维的果蔬泥等,年长儿可增加蔬菜、全麦食品等摄入,同时鼓励患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营造良好的排便环境;2.手术治疗: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生长发育的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需根据患儿具体病情由医生评估后确定。
六、温馨提示
对于小儿患者,家长需密切关注其排便及腹部情况变化。在饮食调整方面,要严格遵循儿科饮食原则,根据儿童年龄提供合适的食物量和种类,确保营养均衡且有助于改善便秘状况。对于接受手术的患儿,术后护理要依照儿科术后护理规范进行,关注伤口恢复情况以及肠道功能恢复进程,充分考虑小儿生理特点和个体差异,以人文关怀的方式精心照料患儿,保障其顺利康复,同时定期带患儿进行复查,监测肠道功能及生长发育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