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肛瘘是婴儿时期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形成异常通道的小儿常见肛周疾病,病因包括解剖上肛门腺发达且肛管黏膜下组织疏松致细菌易侵入感染,以及感染因素中肛周皮肤娇嫩易因摩擦、腹泻破损致细菌侵入引发感染,临床表现有肛门周围皮肤破溃口伴脓性或血性分泌物渗出、红肿、疼痛及婴儿哭闹不安、进食不佳等全身症状,诊断靠视诊观察破溃口及直肠指诊辅助,治疗分非手术保持肛周清洁待自愈和手术干预,特殊人群需家长注重肛周清洁护理、观察异常及时就医。
一、定义
婴儿肛瘘是指发生在婴儿时期,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之间形成异常通道的疾病,是小儿常见的肛周疾病之一。
二、病因
1.解剖因素:婴儿肛门腺相对发达,肛管黏膜下组织疏松,细菌易侵入肛门腺引发感染,炎症蔓延可形成肛瘘。
2.感染因素:婴儿肛周皮肤娇嫩,易因尿布摩擦、腹泻等导致肛周皮肤破损,细菌(如大肠杆菌等)趁机侵入,进而引发肛周感染,逐步发展为肛瘘。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肛门周围皮肤可见小的破溃口,常有少量脓性或血性分泌物渗出,破溃口周围皮肤可伴有红肿,部分患儿肛周可出现疼痛表现。
2.全身表现:因婴儿不会表达,可能出现哭闹不安、进食不佳等情况,若感染较重,可能伴有低热等全身症状,但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
四、诊断方法
1.视诊:观察肛门周围皮肤破溃口的位置、形态及分泌物情况,初步判断肛瘘可能。
2.直肠指诊:医生通过直肠指诊了解肛管内情况,辅助判断肛瘘内口位置等,但需轻柔操作,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五、治疗方式
1.非手术治疗: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保持婴儿肛周清洁,用温水轻柔清洗肛周,保持局部干燥,部分婴儿随生长发育有自行愈合可能。
2.手术干预:若保守治疗无效,需根据婴儿具体病情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手术需遵循儿科手术安全原则,以保障婴儿安全。
六、特殊人群(婴儿)注意事项
家长需格外注重婴儿肛周护理,严格保持肛周清洁卫生,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用品,清洗时动作要轻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规范。密切观察婴儿肛周破溃口及全身情况,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婴儿就医,因婴儿机体抵抗力弱,感染易扩散,需精细护理以降低病情加重风险,始终以患儿舒适度为护理标准,避免不当护理加重婴儿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