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恢复期需保证饮食营养均衡,不同人群有不同营养需求,康复运动要循序渐进按阶段开展,固定与制动需规范合适,要定期复查监测愈合并个性化调整,还需积极调节患者心理状态。
一、饮食营养均衡
骨折恢复期需保证摄入充足营养以促进愈合,应增加富含钙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虾皮等,钙是骨骼重建的重要原料;同时补充优质蛋白质,像瘦肉、鱼类、蛋类等,蛋白质有助于组织修复;还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等,维生素C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不同年龄人群有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需求更高;老年人因钙流失明显,更需强化补钙措施,女性在更年期后骨质流失加快,也应注重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
二、康复运动循序渐进
骨折恢复期的康复运动要依据骨折部位与恢复阶段逐步开展。初期(1-2周内),主要进行伤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比如骨折下肢患者可进行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通过肌肉收缩舒张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此阶段儿童恢复相对较快,可更早开始简单收缩运动;中期(2-3周后),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练习,如骨折上肢患者可活动腕关节、肘关节等,但老年人关节灵活性差,运动幅度要小且缓慢;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后),可进行负重及力量恢复训练,不过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二次损伤。
三、固定与制动规范
骨折后使用的固定装置需确保牢固合适,如石膏固定要密切观察肢体远端血运、感觉等情况。不能过早拆除固定装置,否则易造成骨折部位移位,影响愈合。不同骨折部位固定要求不同,四肢骨折固定要保证患肢处于功能位,脊柱骨折固定需严格遵循搬运等操作规范,儿童骨折固定时要考虑其骨骼生长特点,固定物不宜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四、定期复查监测愈合
患者要按照医生安排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等,监测骨折愈合状况。一般骨折后1个月、3个月等需复查,根据愈合情况调整康复方案。不同患者骨折愈合速度有别,如年轻患者愈合相对快,老年人愈合慢,复查频率和康复指导要个性化调整。
五、心理状态积极调节
骨折恢复期较长,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家人及医护人员要关注患者心理,给予心理疏导。可通过交流、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尤其是长期卧床或恢复缓慢的患者,心理调节对康复至关重要,儿童可能因行动受限产生情绪问题,需更多陪伴和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