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由环境等非疾病因素致入睡后异常出汗移除相关因素可止,病理性与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相关,治疗上生理性调整环境等,病理性针对原发病,儿童盗汗需排查维D缺乏性佝偻病,老年人盗汗需警惕肿瘤、感染等并详细检查。
一、盗汗的定义与分类
盗汗指入睡后异常出汗,醒来后汗止的现象,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盗汗多由环境等非疾病因素引起,病理性盗汗与疾病相关。
二、病理性盗汗的常见原因
1.感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常见原因,结核患者常伴低热、乏力等,研究显示结核患者盗汗发生率较高;其他如细菌、病毒等感染也可能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盗汗。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素分泌增多致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临床观察甲亢患者中盗汗较常见;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也可能出现盗汗。3.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机体免疫紊乱可出现盗汗等症状,此类疾病会累及多系统,盗汗是其临床表现之一。4.肿瘤:某些肿瘤患者可出现盗汗,可能与肿瘤细胞释放致热物质、肿瘤导致机体代谢异常等有关,如淋巴瘤、肺癌等患者可能伴随盗汗表现。
三、生理性盗汗的常见情况
环境温度过高(如室温>28℃)、穿着过厚或盖被过厚,以及剧烈运动后立即入睡等,均可因机体散热需求增加导致入睡后出汗,移除相关因素后汗止。
四、盗汗的治疗原则
1.生理性盗汗处理:调整居住环境温度至22~24℃,选择轻薄透气寝具,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入睡,通过改善上述因素可缓解生理性盗汗。2.病理性盗汗治疗:针对原发病治疗,若为结核需进行抗结核治疗;甲亢患者需规范治疗甲亢;自身免疫性疾病需根据病情给予免疫调节治疗;肿瘤患者则需综合抗肿瘤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等。
五、特殊人群盗汗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盗汗需排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因钙磷代谢紊乱可致多汗,同时要观察是否伴随发热、消瘦等症状,及时就医进行血钙、维生素D等检查以明确原因,儿童盗汗应优先通过专业检查排查疾病,避免延误病情。2.老年人:老年人盗汗需警惕肿瘤、感染等情况,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检及辅助检查,如胸部CT排查结核、肿瘤,甲状腺功能检查等,因老年人基础疾病多,盗汗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需细致排查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处理,体现对老年人健康的关注与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