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具不自主突发快速重复肌肉抽动常伴不自主发声及秽语的神经精神障碍病,运动性抽动早期为简单后期为复杂,发声性抽动早期为简单后期有复杂,病因包括遗传、神经生化、心理社会因素,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等结合检查排除其他病,治疗原则有非药物干预的心理行为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症状严重时药物治疗,家长要理解支持、老师应包容、患儿需规律作息等。
一、定义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为不自主、突发、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常伴不自主发声及秽语。
二、临床表现
(一)运动性抽动
早期多为简单运动抽动,如眨眼、耸鼻、歪嘴、点头、耸肩等;随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复杂运动抽动,表现为肢体复杂的不协调动作,如旋转、跳跃、模仿动作等。
(二)发声性抽动
早期为简单发声抽动,如清嗓、咳嗽、哼声等;后期可出现复杂发声抽动,表现为重复言语、秽语(不适当的脏话等)。
三、病因
(一)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时,儿童发病风险较高,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
(二)神经生化因素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可能参与发病,如多巴胺代谢异常可导致神经递质调节紊乱,引发抽动症状。
(三)心理社会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如学习负担重)、家庭环境不良(如父母关系紧张)等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四、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详细病史、体格检查及脑电图、头颅影像学等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癫痫、舞蹈病等)后确诊。
五、治疗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
1.心理行为治疗:通过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帮助患儿及家长正确认识疾病,缓解焦虑情绪,避免对抽动症状过度关注。
2.生活方式调整:保证患儿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减少观看刺激性电视节目等,维持规律作息。
(二)药物治疗
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学习时,可考虑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氟哌啶醇等,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尤其需谨慎对待低龄儿童用药。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一)家长方面
需给予患儿充分理解与支持,避免指责或过度关注抽动症状,营造宽松家庭氛围,助力患儿心理调适。
(二)学校老师方面
应了解患儿病情,避免歧视,为其创造包容的学习环境,减轻患儿心理压力。
(三)患儿自身
需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应避免剧烈运动致疲劳加重症状,同时注意情绪调节,积极配合治疗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