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是指5岁及以上儿童睡眠状态下不自主排尿,分原发性(自婴儿期存在、占比高、与睡眠觉醒障碍、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遗传等相关)和继发性(曾有连续不遗尿阶段后又出现、由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或心理因素等引起),不同年龄段发生率有差异且有自愈趋势,病因包括睡眠觉醒障碍、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遗传、心理因素、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异常,特殊人群需优先非药物干预、关注心理,继发性需排查原发病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一、定义
小儿遗尿是指5岁及以上儿童在睡眠状态下不自主排尿的现象,是儿科常见的泌尿系统问题。
二、分类
1.原发性遗尿:自婴儿期即存在,未经历过连续6个月以上不遗尿阶段,约占小儿遗尿的80%~90%,多与睡眠觉醒障碍、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遗传等因素相关。
2.继发性遗尿:曾有至少6个月连续不遗尿阶段后又出现遗尿,常由泌尿系统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等)、神经系统疾病(如脊柱裂、癫痫等)或心理因素等引起。
三、发病情况
不同年龄段小儿遗尿发生率有差异,一般随年龄增长有自愈趋势,但部分儿童可持续至学龄期甚至更晚。据相关研究,5岁儿童原发性遗尿发生率约为10%~15%,10岁时约为5%,15岁时仍有1%~2%的儿童存在遗尿情况。
四、病因分析
1.睡眠觉醒障碍:儿童睡眠中对膀胱充盈的觉醒阈值较高,难以在膀胱胀满时及时觉醒并醒来排尿,导致尿液不自主排出。
2.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正常情况下,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尿液生成减少。部分遗尿儿童存在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夜间尿液产生过多,引发遗尿。
3.遗传因素:家族中有遗尿史的儿童,原发性遗尿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儿童,提示遗传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4.心理因素:紧张、焦虑、突然的环境变化等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小儿遗尿,如新入幼儿园、家庭变故等情况可能导致儿童出现遗尿现象。
5.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异常:如尿道畸形、膀胱容量小等泌尿系统解剖结构问题,可影响正常排尿功能,增加遗尿发生风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小儿遗尿,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生活作息(避免睡前过度饮水、定时唤醒排尿等)。同时,需关注儿童心理状态,避免因遗尿导致儿童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对于继发性遗尿儿童,需及时排查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或神经系统等疾病,并针对原发病进行相应处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