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裂初期需立即停止致伤动作并局部制动,72小时内冷敷,固定治疗分外固定与内固定,药物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非甾体抗炎药且注意特殊人群,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进行且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一般处理
1.受伤初期需立即停止致伤动作,避免骨折部位进一步损伤。同时进行局部制动,可使用简单的夹板等临时固定伤肢,防止骨折端移动加重损伤。受伤后72小时内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于伤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能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二、固定治疗
1.外固定:根据骨裂的部位、类型等选择合适的外固定方式,常见的有石膏固定、支具固定等。石膏固定适用于多种部位的骨裂,能提供较为稳定的固定环境,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促进骨裂愈合;支具固定相对更轻便,透气性较好,适用于一些特定部位且对外观要求较高的情况。固定时要确保固定的松紧度适宜,过松起不到固定作用,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
2.内固定: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裂或外固定效果不佳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内固定手术,如使用钢板、螺钉等器械将骨折端固定,但内固定手术有一定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可能,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三、药物辅助
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塞来昔布等,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用药,儿童应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除非有严格适应证且在医生严密监测下),妊娠期女性使用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等风险。
四、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伤后1-2周):主要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舒张练习,如下肢骨裂时进行腿部肌肉的收缩,每天多次,每次持续数秒后放松,重复进行,以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促进血液循环。
2.中期康复(伤后2-6周):根据骨裂愈合情况,逐步开始关节活动度训练,在无痛范围内进行骨折邻近关节的屈伸等活动,如上肢骨裂可进行手腕、肘关节的小幅度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同时继续加强肌肉力量训练。
3.后期康复(伤后6周以上):进一步加大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训练,可进行一些负重或抗阻训练,但要在医生评估骨裂愈合良好后进行,以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把握训练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骼正常发育;老年人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因愈合较慢且可能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训练过程中要防止摔倒等意外;妊娠期女性康复训练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注意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