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长期高血糖致视网膜血管受损引发的病变,发病机制有高血糖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早期改变及进展到增殖期的新生血管等,临床表现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进展期有不同表现,病情分非增殖和增殖期,危险因素包括病程、血糖、血压血脂,特殊人群如孕妇等有相应关注点,可通过眼底检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延缓进展降失明风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视网膜血管受损引发的一系列病变。
一、发病机制
高血糖状态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周细胞逐渐丢失,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出现微动脉瘤形成、视网膜出血、渗出等早期改变;随着病情进展,视网膜缺血缺氧促使新生血管生成,此为增殖期病变的标志,新生血管易破裂导致玻璃体积血、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可能引发视网膜脱离,严重影响视力。
二、临床表现
早期阶段: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感视力轻度下降或视物模糊,易被忽视。
进展阶段:非增殖期可出现视网膜微动脉瘤、硬性渗出、棉絮斑等;增殖期则表现为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患者可出现眼前黑影飘动、视力骤降、视野缺损等。
三、病情分类
非增殖期:细分为轻度非增殖期(视网膜有少量微动脉瘤和小出血点)、中度非增殖期(病变程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非增殖期(存在4项以上增殖前期病变特征,如较多出血、静脉串珠样改变等)。
增殖期:以新生血管形成为主要特征,可伴随玻璃体积血、纤维血管膜形成及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病变。
四、危险因素
糖尿病病程:病程越长,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越高,一般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病。
血糖控制情况:长期高血糖未良好控制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显著升高。
血压、血脂水平:高血压、高血脂会加重视网膜血管损伤,促进病变进展。
五、特殊人群关注点
孕妇糖尿病患者:妊娠可能影响血糖波动及眼部血流,需更密切监测眼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干预,因产后病情可能进一步进展。
儿童糖尿病患者:虽相对少见,但需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因其未来病程长,长期病变风险不容忽视。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等),需综合评估病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注意避免因多种疾病相互影响导致病情复杂化。
六、早期诊断与干预重要性
通过眼底检查(如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可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干预(如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必要时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玻璃体切割手术等)可延缓病变进展,降低失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