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引发好发儿童的急性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病毒先肠道增殖再入血形成病毒血症侵犯中枢神经,临床表现含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瘫痪型,诊断靠发病一周内采集咽拭子粪便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特异性IgM抗体,预防分主动免疫接种减毒或灭活疫苗及被动免疫接触者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采取对症支持及瘫痪者康复训练,特殊人群中家长需关注儿童疫苗接种,疑似症状及时就医,护理要保证患儿休息、营养,康复训练专业循序渐进。
一、定义
小儿麻痹症即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致使肌肉呈现松弛性麻痹,好发于儿童群体。
二、病因
脊髓灰质炎病毒归属于肠道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先在肠道局部淋巴组织以及咽、肠黏膜上皮细胞中增殖,随后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若机体免疫力欠佳,病毒会经血流播散至全身淋巴组织进一步增殖,进而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最终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三、临床表现
1.隐性感染:占比超90%,无任何临床症状,仅能通过血清学检查发现特异性抗体。
2.顿挫型:占比4%-8%,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一般1-3天体温恢复正常,症状随之消失。
3.无瘫痪型:在顿挫型表现基础上,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脑膜刺激征,可见头痛、颈背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但无肌肉瘫痪。
4.瘫痪型:为最为严重的类型,可细分为脊髓型、脑干型、脑型等。脊髓型表现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以下肢受累较为多见;脑干型可出现呼吸衰竭、吞咽困难等严重并发症。
四、诊断
1.病毒分离:发病1周内采集患者咽拭子、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此为确诊的关键依据。
2.血清学检查:检测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结果可实现早期诊断。
五、预防
1.主动免疫: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如脊灰糖丸)或灭活疫苗,通过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来预防病毒感染。
2.被动免疫:接触患者的易感儿童可注射丙种球蛋白,但该方法效果持续时间较短。
六、治疗
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例如让患者卧床休息、补充营养、使用镇痛剂缓解疼痛等,对于出现瘫痪的患者可开展康复训练以促进肌肉功能恢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是小儿麻痹症的高发群体,家长需着重关注疫苗接种情况。若儿童出现发热、肢体疼痛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带其就医。在护理过程中,要确保患儿得到充足休息,为其提供富含营养的饮食,康复训练需在专业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以此促进患儿身体功能恢复,降低瘫痪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