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儿童时期持续或反复发作消化相关不适且无器质性疾病证据的临床综合征,病因涉及胃肠动力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及心理因素,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疼痛等症状反复发作,诊断需详细采集病史结合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综合判断,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培养良好进食习惯、心理干预,婴幼儿喂养需少量多次,学龄儿童要关注心理状态及用药安全。
一、定义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儿童时期持续或反复发作消化不良症状,但经检查无器质性疾病证据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等消化相关不适。
二、病因
1.胃肠动力障碍:儿童胃肠神经调节功能尚未完善,易出现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不协调等情况,影响食物消化吸收。2.幽门螺杆菌感染:部分患儿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该菌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干扰胃肠动力。3.饮食因素:长期进食高糖、高脂食物,或进食过快、过饱、不定时进餐等,均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发消化不良。4.心理因素:儿童学习压力大、家庭环境不和谐等心理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胃肠功能,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三、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或不适,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等;腹胀可于进食后加重;早饱表现为进食少量食物即有饱腹感;还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常反复发作,且可因进食不当或情绪变化而加重。
四、诊断
需详细采集病史,了解症状特点、持续时间等,结合体格检查,重点排除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器质性疾病。常用检查有血常规、腹部B超、胃镜等,通过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依据临床症状综合诊断。
五、治疗
1.非药物干预为主:
调整饮食结构:保证儿童规律进餐,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减少高糖、高脂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控制零食量。
培养良好进食习惯:定时进餐,避免强迫进食,教导儿童减慢进食速度,细嚼慢咽,减轻胃肠消化负担。
心理干预:对于存在心理压力的儿童,由专业人员进行心理疏导,营造轻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缓解紧张焦虑情绪,以利于胃肠功能恢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喂养时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避免过度喂养,注意观察喂养后的消化反应,若出现不适及时调整喂养方式。因其胃肠功能稚嫩,需特别注意饮食的安全性和适宜性,防止因喂养不当加重消化不良。2.学龄儿童:需关注其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家长和教师应共同营造宽松的环境,避免学习压力过大影响胃肠功能。同时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不随意为低龄儿童使用可能影响胃肠功能或存在潜在风险的药物,一切干预措施均以儿童舒适度为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