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由细菌等微生物感染致骨骼破坏性炎症可经血行、创伤、蔓延感染分为急慢性,急性起病急有全身及局部表现,慢性常由急性演变有窦道流脓等,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抗感染和手术,儿童要早诊规范治防生长畸形,老年人要加强营养控基础病,糖尿病患者要控血糖护创面等。
一、定义
骨髓炎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的骨骼破坏性炎症性疾病,可累及骨膜、骨皮质及骨髓组织。
二、病因
1.感染途径
血行传播: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内病原体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儿童长骨血供特点使其易发生血行感染,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创伤直接感染:开放性骨折、手术操作等导致病原体直接侵入骨组织引发感染。
蔓延感染: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至骨骼,如糖尿病患者足部感染可波及足部骨骼。
三、分类
1.急性骨髓炎
起病急骤,多有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局部表现为病变部位疼痛、红肿、皮温升高,病情进展可致骨骼破坏。
2.慢性骨髓炎
常由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演变而来,病程迁延,局部可见窦道形成、反复流脓,可伴死骨形成,长期感染可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儿童患者)或导致全身营养状况下降。
四、临床表现
1.急性骨髓炎
全身表现为高热、乏力、精神萎靡等;局部表现为病变部位剧烈疼痛、压痛、红肿,关节活动受限(若累及关节)。
2.慢性骨髓炎
局部反复流脓、窦道形成,窦道口周围皮肤可呈暗红色、瘢痕化,可触及死骨,长期不愈者可出现消瘦、贫血等全身慢性消耗表现。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发病2周后可见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等。
CT:能更清晰显示骨皮质破坏、死骨及脓肿形成情况。
MRI:对早期骨髓炎诊断价值高,可发现骨髓内异常信号。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病原学检测(如穿刺液细菌培养+药敏)可明确病原体及指导抗感染治疗。
六、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急性骨髓炎需静脉用药,慢性骨髓炎可结合口服药物。
2.手术治疗
急性骨髓炎可通过手术引流脓肿,减轻骨内压力;
慢性骨髓炎需彻底清创,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及窦道,必要时行骨移植等修复骨缺损。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骨髓炎易影响骨骼生长,需早期诊断、规范治疗,避免延误导致生长畸形;治疗中需密切监测骨骼发育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较低,骨髓炎易迁延不愈,需加强营养支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手术风险评估需更谨慎。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足部骨髓炎时,需严格控制血糖,加强创面护理,积极抗感染,必要时外科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