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有疫苗,主要有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和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IPV通过灭活病毒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免疫功能低下、鸡蛋过敏儿童接种更安全;OPV中减毒活病毒可诱导局部和体液免疫,但有极低可能致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免疫缺陷、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儿童不建议接种,实际接种会依因素选合适疫苗来预防小儿麻痹症。
一、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
1.作用机制:IPV是将脊髓灰质炎病毒培养后经灭活处理,保留其抗原性,接种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预防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大量科学研究表明,IPV能有效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不同血清型发挥保护作用。例如,多项临床试验显示,接种IPV后,血清中可检测到特异性中和抗体,能够中和进入体内的脊髓灰质炎病毒,阻止病毒在肠道和神经系统内增殖,从而达到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目的。
2.适用人群:一般来说,所有人群都可接种IPV,但对于某些特殊人群需要特别考虑。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由于其自身免疫系统难以有效应对减毒活疫苗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IPV是更安全的选择。因为减毒活疫苗可能在免疫功能低下者体内发生低水平复制,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而IPV不存在这种情况。同时,对于有鸡蛋过敏史的儿童,传统的OPV可能含有从鸡胚中培养的成分,而IPV不含有这种成分,所以鸡蛋过敏儿童接种IPV相对更安全。
二、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
1.作用机制:OPV中的病毒是减毒的活病毒,接种后病毒可在肠道内增殖,诱导机体产生局部免疫(肠道黏膜免疫)和体液免疫。这种减毒活病毒在肠道内的增殖过程类似于自然感染过程,能够更好地刺激机体产生肠道局部的免疫保护,阻止脊髓灰质炎病毒在肠道的定植和传播。然而,其减毒的病毒仍有极低的可能发生毒力回复,导致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这是OPV的一个潜在风险。
2.适用人群:OPV一般适用于常规的免疫接种程序,但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是主要接种对象。不过,对于有免疫缺陷家族史或本身存在免疫缺陷的儿童,接种OPV需要谨慎评估。因为免疫缺陷儿童接种OPV后,发生VAPP的风险相对较高。此外,对于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儿童,由于其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接种OPV可能无法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同时还可能增加VAPP的发生风险,所以这类儿童不建议接种OPV,而应选择IPV进行预防。
总体而言,无论是IPV还是OPV都能有效预防小儿麻痹症,在实际接种中,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免疫策略、人群特点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儿童免受小儿麻痹症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