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头面部等部位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运动性及发声性抽动,病因涉及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需排除类似疾病,治疗原则是非药物干预为主包括心理行为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在抽动严重影响生活学习时考虑,特殊人群注意儿童患者心理关怀等及整体人群要考虑儿童生活方式对症状的影响。
一、定义
儿童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及(或)发声性抽动。
二、临床表现
(一)运动性抽动
多起始于头面部,如眨眼、耸鼻、歪嘴等,随病情进展可累及颈部、肩部、肢体等部位,抽动具有波动性、多发性、不自主性,紧张、焦虑、疲劳时加重,入睡后消失。
(二)发声性抽动
可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声、吼叫声等,同样受情绪因素影响,存在症状波动特点。
三、病因
(一)遗传因素
研究显示儿童抽动症具有较高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相关基因位点与抽动症发病关联已被部分研究证实。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参与发病,如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可能导致纹状体功能紊乱,进而引发抽动症状。
(三)心理社会因素
家庭环境紧张、学习压力大等心理社会因素可诱发或加重儿童抽动症状,儿童长期处于精神压力环境下易出现症状波动。
四、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抽动症状特点进行诊断,同时需排除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等类似疾病,医生会结合全面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辅助明确诊断。
五、治疗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为主
1.心理行为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儿童及家长正确认识疾病,减轻患儿心理压力,避免对抽动症状过度关注;家庭治疗,调整家庭环境,减少家庭矛盾对儿童的影响;行为疗法,如正性强化法,当儿童抽动症状减轻时给予奖励,强化良好行为。
2.生活方式调整:保证儿童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减少观看刺激性电视节目等,此类因素可能加重抽动症状。
(二)药物治疗
仅在抽动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学习时考虑,遵循个体化原则选用药物,但严禁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细节。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注重心理关怀,避免嘲笑、指责等行为,营造宽松家庭及学校环境;家长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定期带儿童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学龄儿童的学校老师应给予理解与支持,适当调整学习任务量,避免因抽动症状给儿童带来额外心理负担。
(二)整体人群
充分考虑儿童生活方式对症状的影响,如保证规律作息、合理安排学习娱乐时间等,以维持儿童身心良好状态,利于病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