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判断儿童发烧程度,低热是37.5-38℃,中度发热是38.1-39℃,高热是超39℃。物理降温可松开衣物、用32-34℃温水擦浴大血管丰富部位。持续高热不退、伴抽搐等严重症状要及时就医。需密切观察体温、保证休息、补充水分。
一、判断发烧程度
1.低热:体温在37.5~38℃之间,此时儿童一般精神状态尚可,可先尝试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低热时机体可能有一定的免疫激活等过程,不一定立即需要药物退热。
2.中度发热:体温在38.1~39℃之间,这时候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况等,可考虑物理降温结合适当的护理。不同年龄儿童对发热的耐受不同,婴幼儿可能相对更敏感一些,需要更细致关注其是否有不适表现。
3.高热:体温超过39℃,此时需要引起重视,可能需要采取更积极的降温等措施,但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恰当的处理。
二、物理降温方法
1.松开衣物:让儿童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有利于散热,避免穿着过厚加重发热症状。不同年龄儿童的衣物穿着需求不同,婴幼儿皮肤娇嫩,选择柔软、棉质的衣物更好。
2.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10~15分钟左右。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目的,但要注意避免儿童着凉,擦拭过程中要观察儿童的反应。对于新生儿等特殊人群,要更加轻柔操作。
三、及时就医情况
1.持续高热不退:如果经过物理降温等处理后,体温仍持续超过39℃,且儿童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需要及时就医。因为持续高热可能会对儿童的神经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不同年龄儿童对高热的耐受和潜在风险不同,婴幼儿更需警惕高热惊厥等情况的发生。
2.伴随其他严重症状:如出现抽搐、呕吐频繁、呼吸急促、皮疹等情况,无论体温高低都应立即就医。抽搐可能是高热惊厥的表现,呕吐频繁可能提示存在颅内感染等严重疾病,呼吸急促可能提示呼吸系统等出现严重问题,皮疹可能是疫苗相关的过敏等异常反应。
四、观察与护理
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每隔一段时间测量一次体温,做好记录,了解体温的波动情况。对于儿童体温测量要选择合适的体温计,如婴儿可选择耳温枪或额温枪,大一些的儿童可以使用水银体温计等,但要正确操作。
2.保证充足休息:让儿童多休息,休息环境要安静、舒适,有利于身体恢复。不同年龄儿童的休息需求不同,婴幼儿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学龄儿童也需要避免过度劳累。
3.补充水分:鼓励儿童多喝温水,补充因发热散失的水分,防止脱水。儿童发热时水分丢失较多,及时补充水分很重要,不同年龄儿童的饮水量要适当调整,婴幼儿要少量多次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