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后遗症会引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运动发育迟缓、呼吸系统相关表现及骨骼系统改变等多方面问题,如肢体出现肌肉萎缩、畸形,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落后,呼吸肌无力及骨骼生长异常等,且不同年龄患儿表现及影响各异。
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1.肌肉萎缩:小儿麻痹症后遗症可导致患病肢体的肌肉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这是因为神经受损影响了肌肉的正常营养和功能维持。肌肉萎缩会使肢体变细,力量明显减弱,例如腿部肌肉萎缩可能导致患儿行走时步态异常,如踮脚、拖步等。在年龄较小的患儿中,可能表现为肢体活动较同龄儿童少,难以完成正常的跑跳等动作;对于年长儿童,则可能影响其日常的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
2.肢体畸形:常见的有足内翻、足外翻、髋关节脱位、膝关节屈曲或过伸畸形等。以足内翻为例,患儿的脚向内侧偏斜,足底不能正常着地,这是由于支配足部肌肉的神经受损,肌肉力量不平衡所致。不同年龄的患儿畸形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年龄越小,骨骼发育越不成熟,畸形发展可能越快,对肢体功能的影响也越大。
二、运动发育迟缓
1.大运动发育落后:正常儿童在相应月龄会达到一定的大运动发育指标,如6个月会坐、1岁会走等,但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患儿可能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例如,患病较严重的患儿可能到1岁半仍不能独自站立,2岁还不能行走等。这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导致的肌肉力量不足、协调能力差等有关,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运动发育迟缓对其未来的生活自理能力等影响更为深远。
2.精细运动障碍:表现为手部的精细动作发展迟缓,如抓握物品不灵活、无法完成搭积木等精细动作。这是因为上肢相关肌肉和神经受到影响,年龄较小的患儿在学习穿衣、拿餐具等日常精细动作时会遇到困难,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影响其书写、绘画等能力的发展。
三、呼吸系统相关表现
1.呼吸肌无力影响: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后遗症可能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肌无力。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出现呼吸频率、节律异常,呼吸浅快等表现。在病史方面,如果患儿既往有较严重的小儿麻痹症病史,呼吸功能受损时,会影响氧气的摄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长期可能导致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对患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尤其在年幼患儿中,由于呼吸储备功能差,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
四、骨骼系统改变
1.骨骼生长异常:由于患病肢体长期的运动功能障碍,可能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例如,患病下肢的骨骼可能出现长度不等、骨骼变形等情况。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这种骨骼生长异常会进一步加重肢体的畸形和功能障碍,年龄越小,骨骼的可塑性越强,异常生长的影响可能越显著,需要密切关注骨骼的发育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尽量减少对患儿肢体功能和外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