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角膜病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棘阿米巴等病原微生物侵袭角膜致炎的疾病,是全球视力丧失重要原因,病因分细菌性(常因角膜外伤或防御下降)、病毒性(以单纯疱疹常见可复发)、真菌性(多由植物外伤未规范处理等致)、棘阿米巴性(与接触镜污染水源相关),临床表现有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诊断靠病史采集和眼科检查,儿童需注意眼部清洁,老年人要密切关注,接触镜佩戴者需规范护理,治疗要针对病原体选抗感染药早期治疗并监测调整方案。
一、定义
感染性角膜病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棘阿米巴等病原微生物侵袭角膜组织所引发的炎症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病因分类及常见病原体
(一)细菌性感染
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因角膜外伤(如角膜异物剔除后、角膜接触镜佩戴不当等)或眼部局部防御功能下降而致病。
(二)病毒性感染
以单纯疱疹病毒最为常见,常由既往潜伏的病毒再激活或初次感染引发,可导致复发性角膜炎,严重影响视力。
(三)真菌性感染
多由镰刀菌、曲霉菌等真菌引起,常见于植物性角膜外伤后未规范处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四)棘阿米巴性感染
由棘阿米巴原虫感染所致,常与角膜接触镜污染、接触污染的水源等因素相关,病情易迁延不愈。
三、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出现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眼部检查可见角膜存在浸润灶、溃疡形成,严重时可伴前房积脓等表现。不同病原体感染的角膜病变特点有差异,例如细菌性角膜溃疡进展较快,真菌性角膜炎常表现为菌丝苔被、卫星灶等特征。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眼部外伤史、接触镜佩戴史、近期感染史等。
(二)眼科检查
包括裂隙灯检查观察角膜病变形态,角膜刮片、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有助于病原体的直接检测,病原学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种类。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因卫生习惯相对较差,角膜外伤后易发生感染,需特别注意眼部清洁,避免用手揉眼,若有角膜异物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
(二)老年人
老年人免疫力较低,感染后病情可能进展较快且恢复较慢,需密切关注眼部症状变化,及时规范治疗,同时需注意基础疾病对眼部感染的影响。
(三)接触镜佩戴者
长期佩戴角膜接触镜者若不注意镜片清洁、护理,易引发细菌性或棘阿米巴性角膜感染,应严格遵循接触镜护理规范,定期更换镜片等。
六、治疗原则
基于循证医学,针对不同病原体选择相应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性感染选用抗生素滴眼液,真菌性感染选用抗真菌药物等。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控制炎症,减少角膜瘢痕形成及视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