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的形成受遗传、足部结构异常、鞋子因素和疾病因素影响。遗传具家族聚集性致足部结构发育异常易发病;跖骨结构异常如第一跖骨内翻、关节韧带松弛会促发;长期穿不合适鞋子是常见外在因素,女性因常选不当鞋子发生率可能更高;某些疾病像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可导致其形成。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拇外翻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拇外翻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若家族中有拇外翻患者,其亲属患病的风险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会导致足部骨骼、肌肉、韧带等结构的发育异常,使得足部更容易出现拇外翻的畸形改变。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足部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增加了拇外翻发生的可能性。在有遗传背景的人群中,即使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相对健康,也需要更加关注足部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足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二、足部结构异常
1.跖骨结构:正常情况下,跖骨之间保持着一定的排列和角度关系。如果跖骨本身存在结构上的异常,比如第一跖骨内翻,就会使得大脚趾的受力不均衡,从而导致拇指向外侧偏移,逐渐形成拇外翻。第一跖骨内翻可能与先天的骨骼发育差异有关,使得大脚趾的受力点发生改变,长期的受力异常会进一步加重拇外翻的程度。
2.关节韧带松弛:足部的关节韧带对维持足部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当关节韧带出现松弛时,足部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大脚趾就容易发生偏移。韧带松弛可能是由于年龄增长、长期的劳损等原因引起。随着年龄的增加,韧带的弹性和韧性会逐渐下降,容易出现松弛;而长期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如高跟鞋、尖头鞋等,会使足部长期处于不良的受力状态,也会导致关节韧带的松弛,进而促进拇外翻的形成。
三、鞋子因素
长期穿着不合适的鞋子是拇外翻形成的常见外在因素。例如,高跟鞋会使足部前掌承受过大的压力,同时将脚趾挤向狭窄的鞋头空间,导致大脚趾受到向内的挤压力,久而久之就容易引发拇外翻。尖头鞋则会限制脚趾的正常活动空间,使得大脚趾被迫向外偏移。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鞋子的选择影响不同,青少年时期骨骼还在发育阶段,穿着不合适的鞋子更容易影响足部骨骼的正常发育,增加拇外翻的发生风险;成年人长期穿着不合适的鞋子,也会逐渐导致足部结构的改变,引发拇外翻。女性由于更常选择高跟鞋、尖头鞋等不合适的鞋子,相对男性来说,拇外翻的发生率可能更高一些。
四、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拇外翻的形成。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累及足部关节,引起关节的炎症、破坏和畸形,其中就包括拇外翻的发生。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由于关节受到炎症的影响,会出现关节的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进而导致足部结构的异常改变,逐渐发展为拇外翻。在患有相关疾病的情况下,除了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外,还需要特别注意足部的护理和保护,避免足部受到进一步的损伤,加重拇外翻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