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存在社交沟通障碍、语言发育迟缓、重复刻板行为、兴趣狭窄、感知觉异常等问题,家庭及社会应给予更多关注与包容,家长需早期识别并及时带儿童就医评估,采用个性化干预方式,通过专业康复训练改善其社交、语言等能力,营造相对稳定可预测的生活环境以助其发展。
一、社交沟通障碍
孤独症儿童在社交方面往往存在显著障碍。婴儿期可能表现为对亲人的呼唤缺乏响应,缺乏与他人的眼神交流,对父母的拥抱等亲昵行为缺乏积极回应。随着年龄增长,仍难以建立正常的同伴关系,例如在集体活动中不主动参与、难以理解社交规则,不会主动分享快乐或寻求帮助等。这种社交障碍与正常儿童随年龄增长逐渐发展的社交技能形成明显反差,反映出其在社会互动方面的核心缺陷。
二、语言发育迟缓
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发育迟缓。部分儿童开始说话的时间晚于同龄儿童,甚至始终不会开口说话。已会说话的儿童可能存在语言使用异常,如语言刻板重复、模仿他人语言(即echolalia现象),不能根据语境恰当使用语言,例如无法理解问句与陈述句的区别,难以进行正常的对话交流。语言发展的滞后或异常模式是孤独症的重要表现特征之一。
三、重复刻板行为
孤独症儿童常出现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常见的有重复摇晃身体、拍手、旋转物品、排列玩具等无目的的重复动作;也可能表现为对某些物品的过度依恋,如只钟情于某一种特定样式的物品,反复触摸其特定部位;还可能出现仪式化的行为,例如每天必须按照固定的顺序做某件事,若被打断则会出现明显的情绪反应。这些重复刻板行为是其行为方面的典型表现,反映出神经系统发育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
四、兴趣狭窄
孤独症儿童往往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过度狭窄的兴趣。可能专注于某一种特定的物品,如只对某一款汽车模型极度着迷,长时间观察其细节;或者对某一类特定的活动异常热衷,如反复观看同一部动画片、持续玩某种单一的游戏等,而对大多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缺乏兴趣,这种兴趣的局限性与正常儿童广泛的兴趣范围形成鲜明对比。
五、感知觉异常
部分孤独症儿童存在感知觉方面的异常。有的儿童对声音、光线等刺激过于敏感或过于迟钝,例如对正常音量的声音表现出烦躁不安,而对某些特定的微弱声音却充耳不闻;有的儿童可能存在触觉、痛觉等感知觉的异常反应,如拒绝被触摸身体的某些部位等。这种感知觉的异常也是孤独症儿童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会影响其日常的生活和互动。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孤独症儿童,家庭及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包容。家长需早期识别这些表现,及时带儿童就医评估。在日常生活中,要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干预方式,注重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来帮助儿童改善社交、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要营造相对稳定、可预测的生活环境,以减少因感知觉异常或行为刻板等带来的不良影响,为儿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