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压缩性骨折非手术治疗含依骨折程度卧床休息保正确体位防并发症、恢复期逐步开展腰背肌锻炼及支具固定适用于稳定性骨折;手术治疗有经皮椎体成形术强化椎体缓解疼痛和椎体后凸成形术恢复高度改善畸形;老年人群因骨质疏松手术优势显需评全身状况及抗骨质疏松,年轻人群不稳定骨折等需手术复位内固定及康复训练,特殊病史人群治疗前需评基础疾病控制情况。
一、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根据骨折严重程度确定卧床时间,轻度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通常需卧床2~3周,卧床期间需注意保持正确体位,可在腰部下方垫薄枕以维持生理曲度,同时避免长时间单一姿势,防止压疮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需关注长期卧床可能引发的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问题,可适时进行翻身、呼吸训练等。
2.腰背肌锻炼:骨折恢复期可逐步开展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以双肘、双足及头部为支撑点,将臀部抬起)、小飞燕(患者俯卧,头、颈、胸及双下肢同时抬起,仅腹部着床)等,通过锻炼增强脊柱稳定性,促进骨折修复,一般建议每日进行3~4组,每组10~15次,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3.支具固定:适用于稳定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支具可限制脊柱活动,减轻骨折部位受力,缓解疼痛,帮助维持脊柱正常序列。佩戴支具期间需定期复查,评估脊柱位置及骨折愈合情况,一般佩戴时间为6~12周,具体根据个体恢复情况调整。
二、手术治疗
1.经皮椎体成形术(PVP):通过经皮穿刺向椎体注入骨水泥,强化骨折椎体,恢复椎体强度与稳定性,有效缓解疼痛。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临床研究显示其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及椎体高度,相关研究表明约80%以上患者术后疼痛可明显减轻。
2.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PVP基础上增加球囊扩张步骤,先通过球囊撑开压缩的椎体,恢复椎体高度,再注入骨水泥,不仅可缓解疼痛,还能改善骨折畸形。同样适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相较于PVP,PKP在恢复椎体高度方面更具优势,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能有效恢复椎体前柱高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三、不同人群的考虑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多因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治疗(如PVP、PKP)在缓解疼痛、恢复椎体功能方面优势明显,但需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及骨质疏松程度,术后需注意抗骨质疏松治疗,如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预防再次骨折。
年轻人群:年轻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多由外伤引起,若为不稳定骨折或伴有神经压迫等情况,需考虑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以恢复脊柱稳定性及正常解剖结构,术后需加强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同时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骨折复发。
特殊病史人群:对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无论是非手术还是手术治疗,均需在治疗前充分评估基础疾病控制情况,非手术治疗时需注意卧床期间基础疾病的管理,手术治疗需严格把控手术适应证及围手术期风险,确保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