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的原因包括内分泌因素如下丘脑-垂体轴功能异常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及其他内分泌疾病,子宫因素中宫腔操作损伤、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全身疾病里的贫血、慢性疾病,生活方式上过度节食、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熬夜,还有育龄期、青春期、围绝经期女性有相应特殊情况需关注。
一、内分泌因素
1.下丘脑-垂体轴功能异常: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常见原因之一,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促性腺激素分泌失调,影响卵泡正常发育与排卵,进而导致子宫内膜增生不足,出现月经量少。研究显示,约70%的PCOS患者存在月经稀发或月经量少的情况。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导致激素分泌紊乱,引起月经量减少。
2.其他内分泌疾病:高泌乳素血症等内分泌疾病也可干扰激素的正常调节,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与脱落,造成月经量少。
二、子宫因素
1.宫腔操作损伤:
人工流产、刮宫等宫腔操作可损伤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变薄,修复困难,从而导致月经量少。多次宫腔操作会显著增加宫腔粘连的发生风险,宫腔粘连会使宫腔部分或完全闭塞,进一步影响月经血的排出,加重月经量少的情况。
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如子宫体积较小、形态异常等,会导致子宫内膜面积不足,月经量相对减少。
三、全身疾病
1.贫血:严重的贫血会使机体血液循环不畅,影响子宫的血液供应和激素代谢,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受限,出现月经量少。例如缺铁性贫血,由于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携氧能力下降,影响子宫的正常生理功能。
2.慢性疾病:慢性肝病、肾病等慢性疾病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和激素平衡,通过多种途径干扰月经的正常调节,引发月经量少。如慢性肾病患者,肾脏对激素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异常,可能影响月经相关激素的水平。
四、生活方式因素
1.过度节食:长期过度节食导致体重过低,身体脂肪含量不足,而脂肪是合成雌激素的原料之一,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进而引起月经量少。
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导致激素分泌紊乱,出现月经量少。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女性,月经异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3.长期熬夜: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节律,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失调,引起月经量少。
五、特殊人群特点
1.育龄期女性:有宫腔操作史的育龄期女性需警惕宫腔粘连导致的月经量少,若出现月经量短时间内明显减少,应及时就医排查宫腔粘连等情况。
2.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内分泌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可能出现暂时性的月经量少,但也需关注是否因过度节食、精神压力大等生活方式因素导致,若长期月经量少且伴有其他异常,需进一步检查。
3.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常出现月经量少的情况,这是生理过渡阶段的常见表现,但也需排除其他病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