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需进行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一般治疗包括隔离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对症治疗有发热时物理降温为主、口腔疼痛用促进黏膜修复药物;抗病毒治疗常用干扰素α等,病情重时考虑使用;儿童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免疫力低下人群需加强监测,必要时住院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休息: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患者需要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左右。这是因为肠道病毒具有传染性,隔离可以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尤其对儿童、免疫力低下人群等更易受感染的群体,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
2.清淡饮食: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患病期间患者口腔可能有疱疹或溃疡,清淡饮食可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利于患者进食,保证营养摄入,满足身体在患病时的能量需求,尤其适合儿童患者,他们在患病时食欲可能受影响,清淡饮食有助于提高食欲。
3.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于皮肤疱疹,要保持清洁,避免抓挠,防止破溃感染。口腔护理可减轻患者口腔疼痛,促进口腔黏膜修复;皮肤护理能防止疱疹继发细菌感染,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看护,避免其抓挠疱疹部位。
二、对症治疗
1.发热处理:若患者出现发热,采用物理降温为主,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当体温超过38.5℃且患者有不适时,优先采用物理降温,因为药物可能对低龄儿童有一定风险,物理降温相对更安全。对于儿童患者,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根据体温情况灵活采取降温措施,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发热引起脱水。
2.缓解口腔疼痛:口腔有疱疹或溃疡时,可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等促进黏膜修复的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使用指导)。通过促进口腔黏膜修复来缓解疼痛,利于患者进食和康复,儿童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正确使用方式,避免误吞等情况。
三、抗病毒治疗
目前对于手足口病的抗病毒治疗,常用的药物如干扰素α等(仅说明药物名称)。干扰素α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以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如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等表现时,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但一般普通病例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掌握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指征,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患病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肢体活动等情况,一旦出现精神差、嗜睡、抽搐、肢体抖动等表现,提示可能有神经系统受累,需及时就医。同时儿童在患病期间饮食、休息等护理要更加精细,家长要保证儿童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营养供应。
2.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更严重,要加强病情监测,必要时住院治疗,密切关注是否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重症表现,因为这类人群自身免疫力差,难以抵御病毒侵袭,病情进展可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