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腰椎压缩性骨折非手术治疗包括适用于压缩轻无神经症状者的卧床休息(注意不同人群影响)、卧床期逐步开展的腰背肌锻炼(依人群调整强度)及使用胸腰骶支具固定(固定时长及不同人群注意点);手术针对压缩严重等情况,有适用于老年等的微创术式(注意术后并发症等)和适用于年轻等的开放手术(注意相关后续问题);儿童优先非手术需监测脊柱生长,老年术后重视抗骨质疏松等及防深静脉血栓,女性妊娠优先非手术必要手术多学科协作。
一、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适用于压缩程度较轻(椎体压缩<1/3)、无神经症状的患者。需绝对卧床6~8周,卧床期间应保持轴线翻身,避免脊柱扭曲,以防止骨折进一步移位。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卧床体位对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减少不良体位导致的畸形风险;老年患者则需关注长期卧床引发的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可定时协助翻身、拍背及进行下肢活动。
2.腰背肌锻炼:卧床期间可逐步开展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五点支撑法等,有助于增强脊柱稳定性,促进骨折恢复。儿童患者锻炼需根据年龄和骨骼发育情况调整强度,避免过度锻炼影响骨骼生长;老年患者锻炼应循序渐进,避免因体力不支导致意外。
3.支具固定:可使用胸腰骶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3个月,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女性患者若处于妊娠阶段,使用支具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支具类型;老年患者使用支具时需注意皮肤受压情况,定期检查皮肤状态。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对于椎体压缩程度严重(超过1/3)、伴有神经症状(如下肢麻木、无力等)、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手术方式的选择需综合患者年龄、全身状况及骨折具体情况评估。
2.微创术式: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等微创术式适用于老年患者或全身状况较差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老年患者术后仍需注意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及早期进行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微创术式,因其骨骼生长特性需谨慎评估手术对生长的影响。
3.开放手术:开放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年轻、骨折不稳定的患者,能有效恢复脊柱序列和稳定性。但年轻患者术后需注意内固定物的远期影响及康复过程中的功能锻炼,女性患者若有生育计划需考虑内固定物取出等后续问题。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第一腰椎压缩性骨折儿童需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因儿童骨骼有生长潜力,手术可能影响脊柱生长发育。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脊柱生长情况,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术后需重视抗骨质疏松治疗,预防再骨折。同时,加强深静脉血栓预防,可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踝泵运动,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
3.女性患者:妊娠期间发生第一腰椎压缩性骨折需权衡治疗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非手术治疗,如必须手术则需与产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协作,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