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性骨折是骨骼在垂直外力下轴向压缩变形导致的骨折,常见于椎体、跟骨等松质骨丰富区域。其发病机制包括骨质疏松性、创伤性和病理性压缩,典型症状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可伴有身高缩短、驼背畸形,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制定,无神经损伤且椎体压缩<1/3的患者可选保守治疗,疼痛剧烈且椎体压缩>1/3的患者可行微创手术,合并脊髓损伤或椎体稳定性破坏时需开放手术。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孕妇与哺乳期女性、骨质疏松患者需注意相应事项。预防策略包括骨质疏松预防、运动干预和环境安全,早期诊断与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
一、压缩性骨折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压缩性骨折是指骨骼在垂直方向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轴向压缩变形,导致骨小梁结构破坏、骨皮质塌陷的骨折类型。其核心特征是骨折部位在垂直应力下被压缩而非完全断裂,常见于椎体、跟骨等松质骨丰富的区域。
二、发病机制与常见病因
1.骨质疏松性压缩: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因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退化导致椎体抗压能力下降。
2.创伤性压缩:高能量外伤(如坠落伤、车祸)或低能量暴力(如老年患者跌倒)均可引发,常见于胸腰椎交界区。
3.病理性压缩:由肿瘤、感染等局部病变导致骨强度降低,轻微外力即可诱发骨折。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1.典型症状:急性期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脊柱压缩性骨折可伴有身高缩短、驼背畸形;慢性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
2.影像学检查:X线可见椎体高度丢失、楔形变;CT可清晰显示骨小梁断裂及碎骨片;MRI可鉴别新鲜与陈旧性骨折,并评估脊髓受压情况。
四、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1.保守治疗:适用于无神经损伤、椎体压缩<1/3的患者,包括卧床休息、支具固定、镇痛药物及抗骨质疏松治疗。
2.微创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适用于疼痛剧烈、椎体压缩>1/3的患者,可快速缓解疼痛并恢复椎体高度。
3.开放手术:合并脊髓损伤或椎体稳定性破坏时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需警惕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术前应完善心肺功能评估;长期卧床易引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需加强护理。
2.孕妇与哺乳期女性: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优先选择物理治疗及支具固定。
3.骨质疏松患者:术后需长期抗骨质疏松治疗,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维生素D及钙剂补充。
六、预防策略与生活方式干预
1.骨质疏松预防:建议50岁以上人群定期检测骨密度,补充钙(1000~1200mg/d)及维生素D(800~1000IU/d),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
2.运动干预:适度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可增强骨密度,但需避免高冲击性运动(如跳跃)。
3.环境安全:老年患者居家环境应减少障碍物,卫生间安装扶手,预防跌倒。
压缩性骨折的治疗需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及骨折严重程度个体化制定方案。早期诊断与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