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骨科常见感染性疾病,感染途径有血行传播、直接感染、蔓延感染,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急性起病急骤伴高热寒战等全身及局部疼痛红肿等症状,慢性多由急性迁延而来有局部反复流脓窦道等表现,分类包括急性血源性、慢性、外伤性,诊断靠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及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抗感染及急性期钻孔引流、慢性期病灶清除术等,儿童需早期诊治防影响骨骼发育,老年人要兼顾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需控血糖加强创面处理。
一、定义
骨髓炎是由细菌等病原体侵入骨组织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可累及骨膜、骨皮质及骨髓组织,属骨科常见感染性疾病。
二、病因
1.感染途径
血行传播: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皮肤疖肿、扁桃体炎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骨组织,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多由此途径引发。
直接感染:开放性骨折、手术污染等导致病原体直接侵入骨组织,引发外伤性或术后骨髓炎。
蔓延感染: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至骨,如糖尿病患者足部感染可波及足部骨骼。
2.常见病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他如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也可致病。
三、临床表现
1.急性骨髓炎
起病急骤,常伴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
病变部位局部疼痛、红肿、皮温升高、压痛明显,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拒绝活动病变肢体。
2.慢性骨髓炎
多由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来,表现为局部反复流脓、窦道形成,窦道口周围皮肤常伴色素沉着、瘢痕形成,可伴有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表现。
四、分类
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长骨骨干骺端,如胫骨上段、股骨下段等。
2.慢性骨髓炎:由急性骨髓炎未彻底治愈演变而来,存在死骨、窦道及骨包壳形成等病理改变。
3.外伤性骨髓炎:因开放性骨折或手术创伤导致骨感染,常与创伤程度、污染情况及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相关。
五、诊断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常显著增高,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体。
2.影像学检查
X线: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周后可见骨小梁模糊、骨质破坏等。
CT:能更清晰显示骨质破坏、死骨及脓肿情况。
MRI:早期即可发现骨髓水肿、软组织炎症等,对诊断价值较高。
六、治疗
1.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应用,急性骨髓炎需静脉用药数周。
2.手术治疗
急性期:早期可行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引流脓液以减轻骨内压力,控制感染扩散。
慢性期:需行病灶清除术,去除死骨、窦道及炎性肉芽组织,必要时行骨移植修复骨缺损。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骨髓炎多为急性血源性,早期诊断及规范抗感染、必要时手术干预至关重要,避免延误导致慢性骨髓炎,影响骨骼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骨髓炎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动脉硬化等),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控制,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综合评估全身状况。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骨髓炎时,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繁殖,需严格控制血糖,加强局部创面处理,必要时联合多学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