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脚后跟骨折需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病史方面,高处坠落、车祸、运动损伤及老年人轻微跌倒等高风险受伤方式需警惕;症状体征上,急性期足跟剧痛、肿胀、畸形,以及轴向叩击痛、不能跖屈等特殊体征为判断依据;影像学检查首选X线平片,复杂骨折补充CT三维重建,特殊情况行MRI检查。同时需与软组织损伤、跟腱断裂、应力性骨折等鉴别,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急救处理应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疑似骨折者避免负重,使用硬质担架或夹板固定。出现足跟畸形、无法负重、肿胀严重或既往病史者需立即就医。准确判断需综合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证据,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一、病史与受伤机制分析
1.高风险受伤方式:
从高处(>2米)垂直坠落,足跟直接着地
车祸中足部受到碾压或撞击
运动中突然扭转或暴力冲击足跟
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轻微跌倒也可能导致骨折
2.年龄与病史关联:
50岁以上人群需警惕骨质疏松性骨折
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可能延迟察觉疼痛
既往足部手术史或骨折史者风险增加
二、典型症状与体征
1.急性期表现(0-72小时):
足跟部剧烈疼痛,负重时加重
明显肿胀,皮下瘀斑(48小时后出现)
足跟畸形或局部隆起(提示骨折移位)
2.特殊体征:
轴向叩击痛(沿跟腱方向叩击足跟时疼痛加剧)
不能跖屈(无法向下勾脚)
足跟宽度增加(提示关节内骨折)
三、影像学检查选择
1.首选检查:X线平片
侧位片观察跟骨形态、Bhler角(正常25°~40°)
轴位片评估跟骨宽度及关节面受累情况
2.补充检查:CT三维重建
复杂骨折(关节内骨折、粉碎性骨折)
评估骨折碎片移位程度及手术指征
3.特殊情况:MRI检查
合并软组织损伤(韧带、肌腱)
应力性骨折早期诊断(X线阴性时)
四、鉴别诊断要点
1.软组织损伤:
疼痛较轻,无畸形或骨擦音
X线检查无骨折线
2.跟腱断裂:
Thompson试验阳性(挤压小腿肌肉时足不跖屈)
超声或MRI可确诊
3.应力性骨折:
慢性疼痛,运动后加重
X线早期阴性,需4周后复查或行MRI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骨骺未闭合者需警惕Salter-Harris骨折
避免过度依赖X线,必要时行MRI减少辐射
2.老年人:
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能无明显外伤史
需同时评估全身状况及跌倒风险
3.糖尿病患者:
足部感觉减退可能延迟诊断
需警惕Charcot关节病合并骨折
六、急救处理原则
1.现场处理:
冰敷(20分钟/次,间隔30分钟)
弹性绷带加压包扎(避免过紧)
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
2.转运建议:
疑似骨折者避免负重行走
使用硬质担架或夹板固定足部
七、就医时机判断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1.足跟部明显畸形或骨擦音
2.无法负重行走超过2步
3.肿胀严重伴皮肤发白或发紫
4.既往有糖尿病或足部血管疾病史
准确判断脚后跟骨折需综合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证据,切勿仅凭疼痛程度自行诊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骨质疏松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以避免并发症。治疗方案的制定需根据骨折类型、移位程度及患者全身状况个体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