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有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瘫痪型等临床表现,诊断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需与其他疾病鉴别,可通过主动免疫(接种疫苗)和被动免疫(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婴幼儿、儿童及有基础病史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进入人体后,先在口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中繁殖,随后可侵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如果机体免疫力不足以清除病毒,病毒就会随血液循环到达脊髓、脑等部位的神经组织,在神经细胞内增殖,导致神经细胞的炎症、坏死等病变,进而影响神经对肌肉的支配。
二、临床表现
无症状型:约占感染者的90%-95%,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可以从粪便中分离出病毒,血清中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
顿挫型:约占4%-8%,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一般持续1-3天症状缓解,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无瘫痪型:在顿挫型的基础上,患者出现头痛、颈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但没有肌肉瘫痪,一般持续1-3周后恢复。
瘫痪型:是最严重的类型,约占1%-2%,可分为脊髓型、脑干型、脑型等。脊髓型主要表现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多见于下肢,其次为上肢;脑干型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吞咽困难、面神经麻痹等;脑型则表现为惊厥、昏迷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从患者的粪便、咽部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血清学检查(检测特异性抗体,如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等,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需要与格林-巴利综合征、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等疾病相鉴别。格林-巴利综合征多为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脑脊液可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一般根据病毒学检查等进行鉴别。
四、预防措施
主动免疫: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最有效措施。目前我国使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有口服减毒活疫苗和注射型灭活疫苗。口服减毒活疫苗一般在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岁时各服1剂;注射型灭活疫苗一般在2月龄、3月龄、4月龄和18月龄时各接种1剂。
被动免疫:对于未接种过疫苗但与脊髓灰质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一般接触后5天内注射有效,可减少发病的危险性或减轻症状。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更容易发展为瘫痪型等严重类型。因此,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确保免疫效果。在疫苗接种前后,要注意婴幼儿的身体状况,如有发热、腹泻等不适,应暂缓接种。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如果儿童出现发热、肢体疼痛等疑似小儿麻痹症的症状,要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有基础病史儿童:对于本身有免疫缺陷等基础病史的儿童,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时要更加谨慎,需要在医生的评估下选择合适的疫苗类型,并密切观察接种后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