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晕厥抽搐的原因包括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心源性有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非心源性包括神经介导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情境性)、神经系统原因(癫痫、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代谢性原因(低血糖、低血钙)等
一、心源性原因
(一)心律失常
1.快速性心律失常:某些快速型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暂时障碍,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晕厥抽搐。例如,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的某些先天性心律失常相关基因变异可能增加心律失常发生风险,进而导致晕厥抽搐表现。
2.缓慢性心律失常: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会使心脏输出量锐减,脑灌注不足,引发小儿晕厥抽搐。一些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的患儿易出现此类情况,在年龄较小阶段就可能表现出相应症状。
(二)结构性心脏病
1.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影响正常血液循环,导致血氧供应不足,可在活动等情况下诱发晕厥抽搐。这类患儿从婴幼儿时期可能就存在心脏结构上的缺陷,随着生长发育,活动量增加时更易出现症状。
2.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在小儿时期也可能发病,心肌病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引发脑部缺血缺氧,出现晕厥抽搐症状。例如肥厚型心肌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遗传突变的小儿可能在儿童期就表现出心肌病相关的晕厥抽搐表现。
二、非心源性原因
(一)神经介导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小儿最常见的晕厥类型之一。多由情绪紧张、疼痛、站立过久等诱因引起,由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亢进,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抽搐。比如在儿童因受伤疼痛等情况刺激下,易触发血管迷走反射,引发相关症状。
2.情境性晕厥:与特定情境相关,如咳嗽、排便、吞咽等。例如咳嗽性晕厥,剧烈咳嗽时胸腔内压力升高,静脉回流受阻,心输出量减少,同时脑脊液压力升高也可能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小儿出现晕厥抽搐。
(二)神经系统原因
1.癫痫:部分癫痫发作可表现为类似晕厥抽搐的症状。癫痫是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小儿癫痫的病因多样,包括遗传因素、脑部发育异常等。例如婴儿痉挛症,多在婴儿期发病,表现为频繁的痉挛发作,可能伴有类似晕厥抽搐的表现,通过脑电图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2.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肿瘤、脑炎等,病变影响脑部正常的神经功能,导致脑部供血、神经传导等出现异常,可引发晕厥抽搐。例如脑炎患儿由于炎症刺激脑部组织,可能出现惊厥、晕厥等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等其他表现。
(三)代谢性原因
1.低血糖: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如果长时间未进食,或存在先天性代谢疾病等情况,易发生低血糖。血糖过低会影响脑部能量供应,导致脑功能障碍,出现晕厥抽搐等表现。比如早产儿或有先天性糖代谢异常疾病的小儿,在饥饿状态下更易发生低血糖相关的晕厥抽搐。
2.低血钙:维生素D缺乏等原因可导致小儿低血钙,血钙降低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引起惊厥、手足抽搐等,严重时可能表现为类似晕厥抽搐的情况。在儿童生长发育较快阶段,如果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存在钙代谢紊乱,就容易出现低血钙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