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的发生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导致。先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家族有斜视患者后代风险增、多基因遗传及眼部发育相关基因异常)和胎儿发育异常(眼外肌等结构发育异常及受孕期母亲因素影响);后天因素有眼部疾病(屈光不正、外伤、神经病变致斜视)、全身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疾病引发斜视)、不良用眼习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单眼视力差致斜视)
一、先天因素
1.遗传因素:斜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斜视患者,后代发生斜视的风险可能会增加。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与斜视的发生相关,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即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斜视的出现。例如,一些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的眼部发育相关基因异常,可能影响眼外肌的发育、神经支配等,从而引发斜视。
2.胎儿发育异常: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若眼部结构发育出现异常,如眼外肌的数量、附着点位置、肌肉发育不良等,都可能导致斜视。比如,胚胎时期眼外肌的分化、迁移过程受到干扰,会使眼外肌的协调功能出现问题,进而引发斜视。这种情况在胎儿期的发育异常可能受到孕期母亲的健康状况、药物使用、接触有害物质等因素影响,母亲在孕期感染某些病毒、接触辐射等都可能干扰胎儿眼部的正常发育。
二、后天因素
1.眼部疾病
屈光不正:高度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若未得到及时矫正,会导致双眼视物不清,为了克服屈光不正带来的视物障碍,双眼可能会出现异常的调节和集合功能,长期如此容易引发斜视。例如,高度远视的患者,为了看清物体需要过度使用调节,同时伴随过度的集合,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内斜视的发生。
眼部外伤:眼部受到外伤时,如眼外肌损伤、眼眶骨折等,会影响眼外肌的正常功能和眼球的位置,从而引发斜视。比如,眼部外伤导致眼外肌撕裂或断裂,会使眼球的运动失去平衡,进而出现斜视。
眼部神经病变: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发生病变,如动眼神经麻痹、展神经麻痹等,会导致眼外肌的运动受限,引起斜视。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动眼神经病变,可能会导致相应眼外肌麻痹,出现斜视症状。
2.全身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部肿瘤、脑炎、脑血管意外等,可能影响到控制眼外肌运动的神经中枢或神经传导通路,从而导致斜视。例如,脑部肿瘤压迫了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核或神经纤维,会引起眼外肌运动障碍,出现斜视。
肌肉疾病:一些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可影响眼外肌的收缩功能,导致眼球运动异常,引发斜视。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眼外肌容易疲劳,出现上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等,进而可能发展为斜视。
3.不良用眼习惯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儿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看电视、玩电子设备等,会使眼睛长期处于过度调节和集合状态,容易导致眼外肌疲劳,增加斜视的发生风险。例如,学龄前儿童如果每天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电子屏幕,其眼部的调节和集合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易受到影响而引发斜视。
单眼视力差:单眼存在严重的屈光不正、白内障、角膜混浊等导致视力极差时,该眼会失去固视功能,大脑会抑制来自该眼的视觉冲动,久而久之,健眼的视觉功能占优势,而患眼的眼位就可能出现偏斜,形成斜视,即废用性斜视。比如,儿童单眼患有先天性白内障,若未及时治疗,就可能引发废用性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