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疫苗接种后局部可能有注射部位疼痛、红肿,全身可能出现发热、烦躁不安、胃肠道不适等不适,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低下、患有急性疾病儿童接种需注意,大多不适轻微短暂,异常需及时就医。
一、接种后的局部不适
1.注射部位疼痛
多数小儿在接种小儿麻痹症疫苗后,注射部位会出现轻度疼痛。这是因为疫苗接种时对局部组织产生了一定刺激,从医学研究来看,一般这种疼痛是短暂的,通常在接种后的1-2天内会逐渐缓解。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其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有限,但通过观察其行为表现,如哭闹、局部肢体活动减少等可以发现。
2.注射部位红肿
接种部位可能会出现红肿现象。一般红肿范围较小,直径通常在2-5厘米左右。这是机体对疫苗接种产生的免疫反应在局部的表现,属于常见的局部反应。研究表明,大多数儿童的红肿会在接种后的2-3天内自行消退,消退过程中红肿范围会逐渐缩小,颜色也会由红变浅。
二、全身不适情况
1.发热
部分儿童接种小儿麻痹症疫苗后会出现发热症状。发热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根据相关临床研究,约有10%-20%的儿童在接种后会出现这种轻度发热反应,发热通常持续1-2天。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在出现发热时需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同时要注意与其他可能导致发热的疾病进行鉴别。
2.烦躁不安
一些儿童在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况。这可能与疫苗接种后身体的轻微不适有关,比如注射部位的疼痛、发热等引起的身体不适感导致儿童情绪上的变化。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可能会通过哭闹来表达烦躁,而较大一些的儿童可能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等情况。
3.胃肠道不适
少数儿童接种后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如轻度腹泻、食欲不振等。腹泻一般次数较少,每天可能1-3次左右。这是因为疫苗接种后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可能会对胃肠道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通常是短暂的,多数儿童在1-2天内胃肠道不适症状会自行缓解。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过敏体质儿童
过敏体质的儿童接种小儿麻痹症疫苗时需要格外谨慎。这类儿童在接种后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出现严重的过敏症状,如皮疹(范围较大,伴有瘙痒)、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在接种前,家长应详细向医生告知儿童的过敏史,包括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情况。如果儿童曾经对疫苗中的某些成分有过敏史,那么一般不建议接种该疫苗;如果是对其他物质过敏,需要医生评估接种的风险和收益后再做决定。
2.免疫功能低下儿童
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接种小儿麻痹症疫苗后,可能出现疫苗效果不佳以及感染疫苗相关疾病的风险增加等情况。由于其自身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对疫苗刺激产生的免疫应答可能不如正常儿童强烈,所以需要密切观察接种后的反应。在接种前,医生会对儿童的免疫功能状态进行评估,接种后也需要加强随访,了解儿童的身体状况。
3.患有急性疾病儿童
当儿童患有急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时,一般不建议立即接种小儿麻痹症疫苗。因为此时儿童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接种疫苗可能会加重身体的不适,或者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应等儿童急性疾病康复、身体状况稳定后再考虑接种疫苗。
总体而言,小儿麻痹症疫苗接种后的不适大多是轻微且短暂的,但对于不同情况的儿童,需要家长密切关注接种后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