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单纯疱疹病毒性巩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巩膜炎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分Ⅰ型和Ⅱ型,病因是病毒感染及潜伏后激活,发病机制是病毒感染引发免疫反应致巩膜炎症。临床表现有症状如眼部疼痛等,体征有巩膜充血水肿等。诊断靠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治疗以抗病毒为主。预后早期有效治疗多较好,延误则差,预防需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患者等。
一、定义
单纯疱疹病毒性巩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引起的巩膜炎症。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型(HSV-Ⅰ)和Ⅱ型(HSV-Ⅱ),HSV-Ⅰ常引起腰部以上部位的感染,包括眼部等;HSV-Ⅱ主要引起腰部以下及生殖器部位的感染,也可通过产道感染新生儿眼部等。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主要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部位传播,也可在体内潜伏后再激活致病。例如,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在神经节内的病毒可被激活,沿神经轴突移行至巩膜等部位引发炎症。
(二)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巩膜组织后,会引起免疫反应。病毒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炎症细胞浸润巩膜,导致巩膜组织发生炎症改变,如巩膜充血、水肿等,进而影响巩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眼部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疼痛较为明显,会影响日常活动。视力下降的程度取决于巩膜炎累及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如果病变累及黄斑等重要部位,视力下降可能较为显著。
(二)体征
眼部检查可见巩膜充血,可呈弥漫性充血或局限性结节状充血。巩膜组织可能出现水肿,严重时可伴有球结膜水肿。还可能观察到角膜受累的表现,如角膜上皮损害等。
四、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是否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如口唇部单纯疱疹病史等,以及近期机体免疫力状况,如是否有发热、劳累等导致免疫力下降的情况。
(二)眼部检查
1.裂隙灯检查:可观察巩膜的病变情况,如充血、水肿、结节等表现,还能检查角膜是否受累。
2.病毒学检查:可取病变部位的分泌物或组织进行病毒培养、核酸检测等,以明确是否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例如,核酸检测可以特异性地检测出单纯疱疹病毒的核酸,有助于确诊。
五、治疗
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可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下的患者,用药需谨慎考虑其生理特点。例如,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时需格外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影响,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在可实施的情况下的应用。
六、预后与预防
(一)预后
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多数患者的预后较好。但如果病情延误,可能导致巩膜组织严重破坏,影响视力,甚至可能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葡萄膜炎等,预后相对较差。
(二)预防
平时应注意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避免接触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患者,尤其是口唇部有疱疹的患者。对于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病史的患者,应积极控制诱发免疫力下降的因素,如避免长期劳累、避免过度精神紧张等,以减少疾病复发的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加强护理,提高其机体抵抗力,降低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性巩膜炎的可能性;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眼部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