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后遗症会引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运动能力受限、骨骼发育异常及少数情况下的其他系统相关表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肌肉萎缩(下肢常见、随年龄增长凸显)和肢体畸形(如足内翻等、与年龄相关);运动能力受限有行走障碍(跛行等、随病情发展)和运动耐力下降(易疲劳);骨骼发育异常包含骨骼生长迟缓(肢体长度不一)和关节活动受限(活动范围减小);少数情况有呼吸功能影响(呼吸肌受累致呼吸障碍、小儿可能更严重)。
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1.肌肉萎缩:小儿麻痹症后遗症可导致患病肢体的肌肉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这是因为患病时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功能受损,肌肉无法正常获得神经传导的信号来维持正常代谢和生长,进而逐渐萎缩。一般来说,下肢肌肉萎缩相对更为常见,可表现为腿部变细、肌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患儿的行走和站立能力。不同年龄的患儿,由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肌肉萎缩的进展速度和表现程度可能有所差异,婴幼儿时期可能更难察觉,但随着年龄增长,肢体外观和运动功能的异常会逐渐凸显。
2.肢体畸形:常见的有足内翻或足外翻、膝关节屈曲畸形、髋关节脱位等。例如足内翻,患儿的足部向内侧倾斜,行走时可能只能用足外侧着地,影响正常步态;膝关节屈曲畸形会使患儿难以伸直膝关节,影响站立和行走的稳定性。肢体畸形的形成是由于肌肉力量不平衡,患病肌肉与正常肌肉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长期的异常受力导致骨骼和关节的发育出现畸形,这与患儿的年龄密切相关,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的儿童,畸形可能进展更快。
二、运动能力受限
1.行走障碍:患儿可能出现跛行、不能独立行走甚至完全丧失行走能力。跛行是由于肢体肌肉力量不均衡、关节畸形等原因导致行走时步态异常;不能独立行走则是因为下肢的运动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支撑身体的重量进行行走。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从学步阶段就出现异常,而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能原本可以行走,但随着病情发展逐渐丧失行走能力,生活自理受到很大影响。
2.运动耐力下降:患儿进行运动的耐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稍微活动就会感到疲劳。这是因为患病肢体的肌肉功能受损,肌肉的能量供应和代谢能力下降,无法长时间维持运动所需的能量,与正常儿童相比,在相同的运动强度下,患儿更容易出现疲劳感,影响日常的活动和康复训练等。
三、骨骼发育异常
1.骨骼生长迟缓:患病肢体的骨骼生长可能比正常肢体缓慢,导致肢体长度不一致。这是由于神经损伤影响了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骨骼的生长依赖于神经传导的信号来调节,神经受损后这种调节机制出现障碍,使得患病肢体骨骼的生长速度减慢,与正常肢体存在长度差异,这种差异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逐渐显现,影响肢体的对称性和功能。
2.关节活动受限:受累关节的活动范围减小,例如膝关节、髋关节等的活动度降低。关节活动受限是因为周围肌肉的病变导致关节的稳定和运动功能受到影响,长期的肌肉萎缩、畸形等情况会限制关节的正常活动,不同年龄的患儿关节活动受限的程度可能不同,年龄越小,关节的可塑性相对较大,但如果未得到及时干预,关节活动受限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四、其他系统相关表现(少数情况)
1.呼吸功能影响:极少数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患儿可能出现呼吸肌受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表现为呼吸浅快、肺活量降低等。呼吸肌受累是因为病毒侵犯了控制呼吸的神经和肌肉,影响了正常的呼吸运动,这种情况在年龄较小的患儿中可能更为严重,因为他们的呼吸代偿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密切关注呼吸状况,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呼吸支持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