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关节炎治疗需个体化,涵盖基础治疗、药物、手术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和生活方式调整。基础治疗包括体重管理、运动疗法及物理因子治疗;药物治疗分非甾体抗炎药、关节腔注射药物及缓解症状慢作用药物;手术有关节镜清理术、截骨术及关节置换术;特殊人群如老年、孕妇及合并代谢性疾病者需注意用药安全及康复;生活方式上应避免高冲击运动,使用辅助器具,合理饮食。早期以非药物治疗为主,中晚期结合药物和手术干预,患者需定期随访调整方案。
一、基础治疗措施
1.体重管理
超重或肥胖是骨性关节炎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体重每减轻1公斤,膝关节负荷可减少4公斤。建议通过低热量饮食和规律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实现体重控制,避免高冲击性运动加重关节损伤。
2.运动疗法
(1)关节活动度训练:每日进行10~15分钟关节屈伸、旋转活动,维持关节灵活性。
(2)肌肉力量训练:通过静力收缩、等长运动增强股四头肌、腘绳肌力量,减少关节负荷。
(3)平衡与协调训练:单腿站立、闭眼站立等练习可降低跌倒风险,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
3.物理因子治疗
(1)热疗:使用热水袋、红外线灯等缓解关节僵硬,温度控制在40~45℃,每次15~20分钟。
(2)冷疗:急性期关节肿胀时,冰敷10~15分钟可减轻炎症反应。
(3)超声波治疗:通过高频振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周2~3次,每次5~10分钟。
二、药物治疗方案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1)外用制剂:如双氯芬酸凝胶、酮洛芬贴剂,适用于轻中度疼痛,胃肠道副作用较小。
(2)口服制剂:塞来昔布、依托考昔等选择性COX-2抑制剂,胃肠道风险较低,但需注意心血管风险。
2.关节腔注射药物
(1)透明质酸钠:补充关节液黏弹性,每周1次,连续3~5周,适用于早期患者。
(2)糖皮质激素:短期缓解急性炎症,每年注射不超过3次,避免软骨损伤。
3.缓解症状的慢作用药物
(1)氨基葡萄糖:每日1500mg,连续服用3个月以上,可能延缓关节结构破坏。
(2)硫酸软骨素:与氨基葡萄糖联用效果更佳,但需长期坚持。
三、手术治疗选择
1.关节镜清理术
适用于关节内游离体、半月板损伤的患者,术后康复周期短,但无法逆转软骨退变。
2.截骨术
通过调整下肢力线减轻病变关节负荷,适用于单间室骨关节炎且年龄较轻的患者。
3.关节置换术
(1)部分关节置换:适用于单间室病变,保留正常关节结构。
(2)全关节置换:适用于晚期患者,术后10年生存率达90%以上,但需注意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1)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需监测药物相互作用,避免NSAIDs加重心血管风险。
(2)术后康复需循序渐进,预防跌倒和深静脉血栓。
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1)避免使用NSAIDs,妊娠晚期可能增加胎儿动脉导管早闭风险。
(2)优先选择物理治疗和关节保护措施。
3.合并代谢性疾病者
(1)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避免伤口感染风险。
(2)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需同时降尿酸治疗,防止关节内结晶沉积。
五、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1.避免高冲击运动:如跑步、跳跃,改为游泳、瑜伽等低负荷运动。
2.使用辅助器具:手杖、护膝可减轻关节负荷,尤其适用于下肢病变者。
3.合理饮食: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摄入。
骨性关节炎的治疗需个体化,早期以非药物治疗为主,中晚期结合药物和手术干预。患者应定期随访,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