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的发生受遗传、鞋子、足部结构、疾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遗传使部分人有先天足部结构易发病倾向,鞋子因素中高跟、过窄鞋头易致拇外翻,足部结构异常如跖骨间角异常、踇收肌紧张可引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会增加风险,老年人及女性更易患,长时间站立行走、运动方式不当也会提升发病几率。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造成拇外翻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约一半的拇外翻患者存在明确的家族遗传倾向。遗传因素使得足部的骨骼结构、韧带等组织存在先天性的发育特点,例如足部骨骼的形状、关节的结构等可能更容易导致拇外翻的发生。在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中,其后代发生拇外翻的概率相对较高,这与基因所决定的足部解剖结构差异密切相关。
二、鞋子因素
1.鞋跟过高:穿着过高鞋跟的鞋子时,人体的重心会向前移,前足所承受的压力增大,尤其是拇趾部位。长期穿着高跟鞋子会使得拇趾受到过度的挤压,逐渐导致拇外翻的发生。例如,经常穿8厘米以上高跟鞋的人群,拇外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穿着平底鞋或低跟鞋的人群。
2.鞋头过窄:鞋头过窄的鞋子会限制拇趾的正常活动空间,使得拇趾被迫向内偏移。长时间处于这种狭窄的空间环境中,拇趾逐渐向其他足趾靠拢,从而引发拇外翻。比如,一些尖头高跟鞋或过紧的尖头鞋,会对拇趾产生持续的挤压,增加拇外翻的发病风险。
三、足部结构异常
1.跖骨间角异常:正常情况下,跖骨间角有一定的正常范围。如果跖骨间角增大,会导致拇趾向外偏斜的趋势增加,进而引发拇外翻。这种足部结构的异常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力学因素导致跖骨间角发生改变。
2.踇收肌紧张:踇收肌紧张会牵拉拇趾向内侧偏移,长期的紧张状态会使得拇趾逐渐偏离正常位置,最终导致拇外翻。踇收肌紧张可能与足部的过度使用、不良的行走姿势等因素有关。
四、疾病因素
1.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累及足部关节。它会导致足部关节的炎症、破坏,使得足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引发拇外翻等足部畸形。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拇外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炎症会破坏关节周围的组织,改变足部的力学平衡。
2.神经肌肉疾病:某些神经肌肉疾病会影响足部肌肉的正常功能,导致足部肌肉的力量失衡。例如,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疾病可能会使得足部肌肉出现无力或痉挛等情况,进而影响足部的正常排列,增加拇外翻的发生风险。
五、年龄与性别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足部的关节、韧带等组织会逐渐发生退变。老年人的足部韧带弹性下降,关节灵活性降低,更容易出现拇外翻。而且,随着年龄增加,长期的足部使用磨损等因素会进一步加重拇外翻的程度。
2.性别:一般来说,女性发生拇外翻的概率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足部解剖结构特点以及穿着习惯等有关。女性通常更倾向于穿着高跟鞋等容易导致拇外翻的鞋子,而且女性足部的某些结构特点也使得她们相对更容易出现拇外翻。例如,女性的足部通常相对较窄,在穿着不合适鞋子时,拇趾受到的挤压更为明显。
六、生活方式因素
1.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会使足部承受较大的压力,尤其是前足部位。长期处于这种高负荷状态下,拇趾受到的压力增加,容易导致拇外翻的发生。例如,一些职业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如售货员、服务员等,拇外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运动方式不当:某些运动项目如果运动方式不当,也可能增加拇外翻的发生风险。比如,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跑步运动,且穿着不合适的运动鞋,会使得足部受到过度的冲击和挤压,容易引发拇外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