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康复需分阶段、个体化护理,核心要点包括:石膏固定后初期保持干燥完整、观察末梢循环、管理疼痛;功能恢复训练分早期被动活动、中期主动训练、后期负重训练;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糖尿病患者各有注意事项;康复期采取物理治疗、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等辅助措施;制定复诊与复查计划,包括复查时间节点、功能评估指标及异常情况处理。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避免过早负重或过度活动,以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一、石膏固定后的初期护理
1.保持石膏干燥与完整
石膏遇水后易软化变形,导致固定失效。患者需避免接触水源,洗澡时可用防水敷料覆盖石膏。若石膏出现裂痕或松动,应及时就医调整,防止骨折移位。
2.观察肢体末梢循环
每日检查足部皮肤颜色、温度及肿胀程度。若出现足部苍白、青紫或麻木感,提示可能存在血液循环障碍,需立即联系医生。老年患者因血管弹性下降,需特别注意末梢循环监测。
3.疼痛管理
初期疼痛多为软组织损伤引起,可通过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减轻肿胀。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夜间无法入睡,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但需注意消化道溃疡病史患者慎用。
二、功能恢复训练阶段
1.早期被动活动(0~2周)
石膏固定期间,可进行未固定关节(如膝关节、脚趾)的主动活动,每日3次,每次10分钟,以预防关节僵硬。糖尿病或外周血管疾病患者需控制活动强度,避免皮肤破损。
2.中期主动训练(2~6周)
石膏拆除后,通过踝关节屈伸、内外翻活动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初期可借助弹力带辅助,每次15~20次,每日2组。骨质疏松患者需避免过度用力,防止再骨折。
3.后期负重训练(6周后)
根据X线复查结果,在医生指导下从部分负重过渡至完全负重。初期可使用助行器,每周增加10%~15%的体重负荷。吸烟者因骨折愈合延迟,需延长负重训练周期。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需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每日进行踝泵运动(足背屈伸)500次以上。合并高血压或心脏病者,训练时需监测心率,避免过度劳累。
2.儿童患者
生长发育期儿童需定期复查X线(每2~4周),防止骨骺损伤导致的畸形愈合。拆除石膏后需佩戴支具保护3~6个月,避免剧烈运动。
3.糖尿病患者
严格控制血糖(HbA1c<7%),每日检查石膏边缘皮肤,预防压力性溃疡。神经病变患者因感觉减退,需他人协助观察末梢循环。
四、康复期辅助措施
1.物理治疗
超声波或低频脉冲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但急性期(2周内)禁用热敷,防止加重肿胀。
2.营养支持
补充蛋白质(1.2~1.5g/kg体重/日)及维生素D(800~1000IU/日),促进骨痂形成。肾功能不全患者需限制磷摄入,避免高钙血症。
3.心理干预
长期制动可能导致焦虑或抑郁,可通过冥想、音乐疗法缓解情绪。儿童患者需家长参与康复过程,增强依从性。
五、复诊与复查计划
1.复查时间节点
石膏固定后1周、拆除石膏时、术后3个月需复查X线,观察骨折对位及愈合情况。骨质疏松患者需加做骨密度检测。
2.功能评估指标
通过踝关节活动度(正常背伸20°~30°,跖屈40°~50°)、肌力(徒手肌力测试≥4级)及步态分析评估恢复效果。
3.异常情况处理
若出现持续性疼痛、夜间痛或活动时关节弹响,需警惕创伤性关节炎,及时行MRI检查。既往有痛风病史者需监测血尿酸,预防痛风急性发作。
通过以上分阶段、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可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避免过早负重或过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