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胯骨折(髋部骨折)治疗需个体化,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其分类包括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及转子下骨折,诊断需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明确;治疗原则上,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特定人群但需警惕长期卧床并发症,手术治疗为多数患者首选,包含内固定术和关节置换术;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及合并基础疾病者,治疗需考虑其特点并加强基础疾病管理;术后康复分阶段进行,同时需预防深静脉血栓、感染、异位骨化等并发症;患者教育方面,建议调整生活方式,长期随访则定期复查X线以评估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对关节置换患者还需监测假体情况。
一、大胯骨折的分类与诊断
1.1骨折类型
大胯骨折(髋部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及转子下骨折。股骨颈骨折多见于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转子间骨折则以高能量损伤为主,常见于交通事故或跌倒。骨折类型直接影响治疗方案选择,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明确骨折部位、移位程度及稳定性。
1.2诊断流程
患者需接受详细病史询问(如跌倒机制、既往病史)及体格检查(局部肿胀、畸形、活动受限)。影像学检查中,X线为首选,但隐匿性骨折或复杂骨折需进一步行CT三维重建。对疑似神经血管损伤者,需加做血管超声或MRI检查。
二、大胯骨折的治疗原则
2.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无移位或稳定型骨折、全身状况差无法耐受手术者。方法包括卧床牵引、支具固定及早期康复训练。需注意长期卧床并发症(如压疮、肺炎、深静脉血栓),建议定期翻身、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2.2手术治疗
对移位骨折、不稳定型骨折或年轻患者,手术为首选。手术方式包括:
2.2.1内固定术:适用于股骨颈骨折或转子间骨折,通过空心螺钉、动力髋螺钉(DHS)或髓内钉固定骨折端,促进愈合。
2.2.2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头下型骨折或股骨头坏死患者,通过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恢复功能。
三、特殊人群的治疗考虑
3.1老年患者
需评估心肺功能、骨密度及合并症(如糖尿病、高血压)。手术应优先选择微创技术,减少创伤。术后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如双膦酸盐类药物),预防再骨折。
3.2儿童患者
儿童髋部骨折多为转子下骨折,需警惕骨骺损伤。治疗以闭合复位内固定为主,避免损伤生长板。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肢体长度及关节功能。
3.3合并基础疾病者
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空腹血糖<8mmol/L),高血压患者需维持血压稳定(<140/90mmHg)。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术前停药并监测凝血功能。
四、术后康复与并发症预防
4.1康复计划
术后早期(0~2周)以被动活动为主,预防关节僵硬;中期(2~6周)逐步增加主动活动,加强肌力训练;后期(6周后)恢复负重行走,需使用助行器或拐杖辅助。
4.2并发症预防
深静脉血栓: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术后监测体温及伤口情况。
异位骨化:避免过度活动,必要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预防。
五、患者教育与长期随访
5.1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戒烟限酒,增加钙及维生素D摄入(如牛奶、鱼类),避免跌倒风险(如改善家居环境、使用防滑鞋)。
5.2长期随访
术后1、3、6个月及每年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对关节置换患者,需定期监测假体位置及磨损情况。
大胯骨折的治疗需个体化,综合考虑骨折类型、患者年龄及全身状况。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特定人群,但需警惕长期卧床并发症;手术治疗为多数患者的首选,术后康复至关重要。特殊人群需加强基础疾病管理,预防并发症。患者教育及长期随访是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