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混浊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玻璃体混浊与年龄增长致玻璃体退变及长期用眼过度有关;病理性玻璃体混浊可因眼部疾病(如葡萄膜炎、视网膜裂孔与脱离、玻璃体积血)、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及外伤因素引发,眼部疾病会致炎症细胞进入、玻璃体结构改变或出血等,全身性疾病会影响眼底血管或眼部微环境,外伤会损伤玻璃体致出血、炎症等。
一、生理性玻璃体混浊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玻璃体逐渐发生退变。例如,人到中年以后,玻璃体中的胶原纤维会逐渐发生变性、收缩等改变,原本均匀的玻璃体结构被破坏,从而出现玻璃体混浊。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人群中,生理性玻璃体混浊的发生率会逐渐升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玻璃体的代谢功能下降,老化过程加速。
(二)生活方式影响
长期用眼过度的人群,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阅读时间过长等,会加重眼睛的疲劳,进而影响玻璃体的正常状态。过度用眼会使眼部血液循环不畅,也会加速玻璃体的退变,增加生理性玻璃体混浊的发生风险。例如,每天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工作的人群,相较于用眼较少的人群,更易出现玻璃体混浊相关的症状。
二、病理性玻璃体混浊
(一)眼部疾病因素
1.葡萄膜炎:当眼部发生葡萄膜炎时,炎症细胞会进入玻璃体腔,导致玻璃体混浊。例如,感染因素(如细菌、病毒等感染)或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葡萄膜炎,炎症的刺激会使玻璃体中的细胞成分增多,从而出现混浊。研究表明,约有一定比例的葡萄膜炎患者会并发玻璃体混浊,具体比例因不同的研究样本和分类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是病理性玻璃体混浊的常见病因之一。
2.视网膜裂孔与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形成后,玻璃体的液化腔与视网膜下间隙相通,玻璃体腔的液体进入视网膜下,同时玻璃体的牵拉等作用也会导致玻璃体混浊。而视网膜脱离时,视网膜的病变会影响到玻璃体的正常结构,引起玻璃体混浊。在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玻璃体混浊,这是因为视网膜的病变破坏了玻璃体周围的正常组织关系,导致玻璃体成分异常聚集。
3.玻璃体积血:多种原因可引起玻璃体积血,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视网膜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血液进入玻璃体腔引起混浊;视网膜静脉阻塞时,静脉回流受阻,血管破裂出血,进而引发玻璃体混浊。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随着病情的进展,玻璃体积血及由此导致的玻璃体混浊的发生率会逐渐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
(二)全身性疾病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会使眼底血管发生病变,如眼底血管硬化、破裂等,可能导致玻璃体混浊。长期高血压会使眼底血管的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容易发生出血等情况,血液进入玻璃体后就会引起混浊。有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中发生玻璃体混浊的比例与血压控制情况密切相关,血压控制越差,发生玻璃体混浊的风险越高。
2.糖尿病:除了上述提到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玻璃体积血进而引起玻璃体混浊外,糖尿病本身的代谢紊乱也会影响眼部的微环境,使得玻璃体的代谢发生异常,加速玻璃体混浊的进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环境会影响玻璃体中的胶原和透明质酸等成分的代谢,导致玻璃体结构改变,出现混浊。
(三)外伤因素
眼部受到外伤时,如眼球顿挫伤、穿通伤等,会引起玻璃体的损伤,导致出血、炎症反应等,从而引发玻璃体混浊。例如,眼球顿挫伤可能会使玻璃体的血管破裂出血,穿通伤则可能直接导致玻璃体组织的损伤,进而出现混浊。在眼部外伤患者中,玻璃体混浊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外伤的严重程度不同,玻璃体混浊的程度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