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粒肿和麦粒肿的区别
霰粒肿是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与睑板腺功能等有关,表现为皮下硬结等,可热敷或手术治疗;麦粒肿是眼睑腺体急性化脓性炎症,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分内外型,有红肿热痛等表现,早期热敷等治疗,二者均需注意眼部卫生等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1.霰粒肿
霰粒肿又称睑板腺囊肿,是因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和分泌物潴留,最终导致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多与睑板腺功能旺盛、慢性结膜炎或睑缘炎等有关,好发于青少年或中年人,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用眼过度、眼部卫生不佳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眼部慢性炎症病史者更易罹患。
其病理表现为睑板腺腺体周围出现慢性炎性肉芽组织,初期一般无明显疼痛等症状。
2.麦粒肿
麦粒肿是眼睑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因葡萄球菌感染引起,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性别无明显差异,过度用眼、不注意眼部卫生、糖尿病等病史者易患,比如长期熬夜、眼部清洁不到位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病理上表现为眼睑局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有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表现。
二、临床表现
1.霰粒肿
早期眼睑皮下可触及无疼痛的硬结,大小不一,一般如绿豆或黄豆大小,与皮肤无粘连,表面光滑,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硬结可能逐渐增大,部分患者可出现眼睑肿胀,但疼痛不明显,有的患者仅感眼部有异物感。如果继发感染,可出现类似麦粒肿的红肿热痛表现,但相对麦粒肿,其炎症反应一般较轻。
好发于上睑,也可上下睑或双眼同时发生。
2.麦粒肿
分为内麦粒肿和外麦粒肿。外麦粒肿初起时眼睑局部红肿、疼痛,可触及压痛性硬结,数日后硬结顶端出现黄白色脓点;内麦粒肿则是睑板腺内的炎症,眼睑红肿不如外麦粒肿明显,但疼痛较剧烈,睑结膜面可见局限性充血肿胀,2-3日后可形成黄色脓点,破溃后脓液排出,症状随之缓解。
外麦粒肿主要位于眼睑皮肤面,内麦粒肿位于睑结膜面,发病时眼部疼痛明显,影响患者的眼部活动和舒适度,儿童患者可能因眼部疼痛而哭闹不安,需特别关注其眼部症状及全身反应。
三、治疗与预后
1.霰粒肿
小的霰粒肿有时可自行吸收,早期可通过热敷促进吸收,每天热敷3-4次,每次15分钟左右,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眼部皮肤。对于不能消退的霰粒肿,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相对简单,预后较好,一般术后眼部外观恢复良好,对视力通常无影响,但青少年患者术后需注意眼部卫生,避免复发。
儿童患者进行手术时需做好安抚工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后要密切观察眼部情况,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护理。
2.麦粒肿
早期可局部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同时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药膏,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如果形成脓肿,则需要切开排脓,外麦粒肿切口在皮肤面,与睑缘平行;内麦粒肿切口在睑结膜面,与睑缘垂直。麦粒肿经及时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但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能导致感染扩散,引起眼睑蜂窝织炎等严重并发症,儿童患者由于抵抗力相对较弱,感染扩散风险更高,需格外重视早期治疗。
四、预防措施
1.霰粒肿
保持眼部清洁,定期清洁眼睑,避免睑板腺分泌物潴留。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注意用眼间隔休息。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持睑板腺正常功能。有眼部慢性炎症者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儿童患者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眼部卫生习惯,监督孩子正确清洁眼部,引导孩子合理用眼。
2.麦粒肿
同样要注意眼部卫生,勤洗手,不用手揉眼睛。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增强身体抵抗力。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维持在稳定水平,减少因糖尿病导致眼部感染的风险。儿童患者要加强护理,保证充足睡眠和合理饮食,提高身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