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是因喂养不当或他病影响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多见于岁儿童病因有喂养失调(乳食不节、喂养不足)、病后失调(久泻久痢、寄生虫病)、先天禀赋不足临床表现有形体消瘦等一般表现和饮食异常等消化系统表现中医分为疳气(脾胃失和运化失健)、疳积(由疳气发展来脾胃运化失职积滞内停)、干疳(脾胃虚衰气血两亏)诊断结合喂养史等检查并参考相关化验鉴别其他致小儿消瘦疾病防治原则包括预防合理喂养等及调护保证休息、饮食调护等。
一、定义
小儿疳积是因喂养不当或他病影响,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进而形成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多见于1~5岁儿童。
二、病因
(一)喂养失调
1.乳食不节:婴幼儿期若乳食过量、过食肥甘生冷之品,超出脾胃运化能力,损伤脾胃功能。例如长期过量喂食高热量、高糖分且不易消化的食物,易阻碍脾胃正常运化。
2.喂养不足:母乳不足或人工喂养时食物调配不当,营养摄入匮乏,无法满足小儿生长发育需求,致使脾胃失养。
(二)病后失调
1.久泻、久痢:消化系统疾病迁延不愈,如小儿患长期腹泻或痢疾,会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脾胃对水谷精微的运化吸收,从而引发疳积。
2.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如蛔虫等)长期寄生,掠夺小儿体内营养,同时刺激肠道,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引发疳积。
(三)先天禀赋不足
早产儿或先天体质较弱的小儿,脾胃功能本就相对薄弱,若后天喂养不当,更易出现脾胃运化失常,进而发展为疳积。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1.形体消瘦:小儿体重不增或下降,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弛,体型明显消瘦。
2.面色异常:面色萎黄或苍白,缺乏光泽。
3.毛发异常:毛发稀疏、枯黄。
4.精神状态: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活动减少。
(二)消化系统表现
1.饮食异常:食欲减退或嗜食异物(如泥土、墙皮等),脘腹胀满,腹部胀满时可触及条索状积块。
2.大便不调:大便稀溏或干结,次数增多或减少。
四、中医分型
(一)疳气
属病情较轻阶段,以脾胃失和、运化失健为主。表现为形体略瘦,面色萎黄少华,食欲不振,精神欠佳,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等。
(二)疳积
病情相对较重,由疳气发展而来,脾胃运化失职,积滞内停。除疳气表现外,可见腹部胀满,甚则青筋暴露,烦躁易怒,睡眠不宁,或有低热等。
(三)干疳
为疳积重症,属脾胃虚衰、气血两亏。表现为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精神萎靡,啼哭无力且无泪,毛发干枯,腹凹如舟,大便溏泻或便秘等。
五、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需结合患儿喂养史、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同时参考血常规、微量元素测定、肝功能等相关检查,综合判断。例如血常规可提示有无贫血等情况,微量元素测定可了解有无锌等缺乏等。
(二)鉴别
需与其他可致小儿消瘦、面色不佳等表现的疾病鉴别,如慢性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通过详细病史询问、全面体格检查及针对性辅助检查进行区分。
六、防治原则
(一)预防
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添加辅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喂养或喂养不足。
2.积极防治疾病:及时治疗小儿腹泻、痢疾、寄生虫病等,防止疾病迁延损伤脾胃。
3.关注生长发育:定期监测小儿体重、身高增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二)调护
1.对于患病小儿,保证充足休息,营造舒适生活环境。
2.饮食调护: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瘦肉粥、蔬菜泥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等不易消化食物。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婴幼儿期是防治重点阶段,家长需密切关注小儿喂养及生长状况,一旦发现小儿出现形体、面色、饮食等异常,应及时带小儿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