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出现飞蚊症的原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原因包括年龄增长致玻璃体变性液化,以及长期过度用眼、缺乏合理休息;病理性原因有眼部疾病如视网膜裂孔或脱离、葡萄膜炎、玻璃体出血,还有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使眼部血管病变、糖尿病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进而引发飞蚊症。
一、生理性原因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玻璃体逐渐发生变性、液化。玻璃体原本是呈凝胶状的物质,随着年龄增加,其中的水分增多,凝胶结构被破坏,就会产生漂浮的混浊物,从而导致飞蚊症。例如,40岁以上的人群中,出现飞蚊症的比例相对较高。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由于玻璃体相对较为稳定,生理性飞蚊症较少见,但随着年龄增长到一定阶段也会逐渐出现相关变化。
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的各项机能包括眼部的机能都在衰退,玻璃体的老化是自然的生理过程,这是导致飞蚊症的常见生理性原因之一。
2.用眼习惯
长期过度用眼,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等)、长时间阅读等,会使眼睛处于疲劳状态。过度用眼会加速眼部组织的代谢变化,影响玻璃体的正常状态。例如,每天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的人群,眼睛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更容易出现玻璃体的混浊变化,进而引发飞蚊症。
此外,缺乏合理的用眼休息,没有按照“20-20-20”原则(每看20分钟电子屏幕,就看20英尺外的物体20秒)进行休息,也会增加飞蚊症的发生风险。这种用眼习惯的影响在年轻人群体中较为明显,尤其是那些长时间从事近距离用眼工作的人群,如学生、办公室职员等。
二、病理性原因
1.眼部疾病
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出现裂孔时,玻璃体的液体可能会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引起视网膜的牵拉等变化,同时也会带动玻璃体中的混浊物飘动,导致飞蚊症症状明显。而视网膜脱离是更严重的情况,除了飞蚊症外,还可能伴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例如,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拉长,视网膜相对较薄,更容易出现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从而引发飞蚊症。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长度通常超过正常范围,视网膜受到的牵拉应力增大,发生病变的概率高于正常视力人群。
葡萄膜炎:葡萄膜炎是眼内炎症,炎症会导致眼内的细胞成分增加,这些细胞会成为飞蚊症的混浊来源。炎症还可能影响玻璃体的正常结构,使得原本稳定的玻璃体出现混浊物质。不同类型的葡萄膜炎都可能伴随飞蚊症的症状,例如前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等。在患有葡萄膜炎时,眼部的炎症反应会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眼内出现异常的细胞和物质,进而引起飞蚊症。
玻璃体出血:眼内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进入玻璃体腔,会使玻璃体变得混浊,从而出现飞蚊症。常见的引起玻璃体出血的原因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视网膜血管病变,容易出现血管破裂出血;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视网膜静脉血流受阻,也可能引发血管破裂出血,进而导致玻璃体出血和飞蚊症。
2.全身性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会使眼部的血管压力升高,容易导致血管破裂或病变。眼部血管的病变可能影响到玻璃体周围的血管,进而引起玻璃体的混浊变化。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眼部血管受到的损伤风险增加,出现飞蚊症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例如,高血压患者的视网膜血管可能会发生硬化、狭窄等病变,影响眼部的血液供应和代谢,从而引发飞蚊症相关的病理变化。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长期偏高,会引起视网膜微血管病变。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视网膜出血、渗出等病变,这些病变产生的物质进入玻璃体,导致飞蚊症。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概率较高,进而增加了飞蚊症的发生风险。糖尿病引起的代谢紊乱会影响眼部的多种组织和细胞,包括视网膜和玻璃体,最终导致飞蚊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