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颅内感染(如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脑膜炎、脑炎等,婴幼儿因免疫系统弱等更易受侵)和颅外感染(急性感染致高热惊厥,常见于6个月-5岁小儿,体温骤升易引发)。非感染性因素中颅内疾病有癫痫(由多种原因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颅脑损伤(产伤、外伤等致脑组织病理改变引发)、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脑积水等影响大脑功能引发);颅外疾病有代谢紊乱(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等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等引发惊厥)、中毒(药物、食物、农药等中毒干扰神经系统功能引发)、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脱水、酸中毒等改变内环境引发惊厥)。
一、感染性因素
1.颅内感染: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脑膜炎、脑炎等。例如,病毒性脑炎多由肠道病毒、虫媒病毒等引起,这些病原体侵犯小儿脑部组织,导致脑部炎症反应,进而引发惊厥。研究表明,在小儿惊厥病因中,颅内感染占比较大,尤其是在婴幼儿群体中更为常见,因为婴幼儿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病原体容易侵入颅内。
2.颅外感染:急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惊厥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发生于6个月-5岁小儿。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等疾病。当小儿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后,体温迅速升高,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热可导致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引起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出现惊厥。一般体温骤升时更容易发生,多为全身性发作,发作后神志恢复较快。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颅内疾病
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小儿癫痫可由遗传因素、脑部发育异常、脑损伤等多种原因导致。例如,遗传因素可能使小儿体内存在癫痫相关的基因突变,从而增加癫痫发作导致惊厥的风险;脑部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脑畸形等,也会影响大脑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发癫痫及惊厥发作。癫痫引起的惊厥发作形式多样,可表现为全身性发作或部分性发作等。
颅脑损伤:如产伤(分娩过程中头部受到挤压等导致的颅脑损伤)、外伤(头部受到撞击等)等。颅脑损伤后,脑组织可能出现水肿、出血等病理改变,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对小儿神经系统的影响不同,严重的颅脑损伤可能会遗留长期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包括先天性脑积水、脑发育不全、脑畸形等。这些先天性的脑部结构异常会使大脑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惊厥。例如,先天性脑积水会导致颅内压增高,进而影响脑部神经元的正常活动,引发惊厥。
2.颅外疾病
代谢紊乱
低血糖: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儿,常因喂养不当、早产儿糖原储存不足等原因引起。当小儿血糖过低时,会影响大脑的能量供应,导致脑细胞功能紊乱,引发惊厥。研究显示,新生儿低血糖若不及时纠正,可能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低血钙:多见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等。血钙降低会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导致惊厥。例如,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使血钙水平下降,小儿可出现手足抽搐、惊厥等表现。
低血镁:多因镁摄入不足、排出过多等引起,也可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发惊厥。
中毒:如药物中毒(误服过量的中枢兴奋药等)、食物中毒(食用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等)、农药中毒等。毒物进入小儿体内后,会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惊厥。例如,有机磷农药中毒会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导致乙酰胆碱蓄积,影响神经传导,引发惊厥等症状。
水电解质紊乱:如严重的脱水、酸中毒等。水电解质紊乱会改变体内的内环境,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引发惊厥。例如,严重脱水时,小儿体内的渗透压失衡,会影响大脑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导致惊厥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