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的形成与生理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疾病因素有关。生理因素包括眼周血管表浅及年龄相关导致眼周结构变化易显黑眼圈;生活方式因素有睡眠不足致眼周血液循环减慢、用眼过度使眼周肌肉紧张血液循环不畅、吸烟饮酒影响眼周血液循环;疾病因素包含过敏性疾病致眼周静脉回流受阻、内分泌疾病致新陈代谢减缓等出现黑眼圈、肝脏疾病因雌激素灭活减弱致眼周血管扩张出现黑眼圈。
一、生理因素
(一)眼周血管表浅
眼周皮肤较薄,皮下组织少,眼周的静脉血管容易显露。正常情况下,静脉血液回流等情况若有变化,就可能使黑眼圈显现。例如,年轻人眼周皮肤较为紧致且薄,静脉相对更易被看到,若长时间熬夜等导致血液循环稍受影响,就可能出现轻度黑眼圈。对于儿童来说,若睡眠不足等情况,也可能因眼周血管相对表浅而出现类似情况,这是因为儿童皮肤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眼周组织更薄。
(二)年龄相关
随着年龄增长,眼周皮肤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逐渐流失,皮肤松弛,眶隔脂肪可能突出或移位,使得眼周皮肤下方的血管等结构更易被观察到,从而形成黑眼圈。老年人由于皮肤老化更为明显,这种情况会更常见。不同年龄段的人,随着年龄带来的皮肤和组织变化,黑眼圈出现的情况和表现程度会有所不同,儿童到老年都可能受年龄相关因素影响出现黑眼圈,但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随年龄有差异。
二、生活方式因素
(一)睡眠不足
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眼周的血液循环减慢,血液瘀滞在眼周静脉中,就容易形成黑眼圈。例如,经常熬夜的人群,由于睡眠不足,眼周肌肤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黑眼圈的发生率会明显增高。对于儿童而言,充足的睡眠是正常生长发育的保障,睡眠不足不仅可能导致黑眼圈,还会影响身体的各项机能发育,所以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对预防黑眼圈很重要;青少年如果熬夜学习等,也容易因睡眠不足出现黑眼圈。
(二)用眼过度
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阅读等过度用眼行为,会使眼周肌肉紧张,血液循环不畅。例如,每天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工作的人,眼周疲劳,血液循环受影响,容易产生黑眼圈。对于儿童来说,过度用眼可能发生在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情况,这会影响儿童眼周的正常血液循环,进而可能导致黑眼圈出现,所以要注意控制儿童用眼时间。
(三)吸烟饮酒
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眼周的血液循环。饮酒过量会使血管扩张,眼周血管可能出现淤血等情况,从而形成黑眼圈。吸烟和饮酒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影响类似,但对于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吸烟饮酒的危害更大,不仅会影响身体发育,还会增加出现黑眼圈等健康问题的风险。
三、疾病因素
(一)过敏性疾病
如过敏性鼻炎等,患者常出现鼻塞等症状,在呼吸不畅时会导致眼周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引发黑眼圈。患有过敏性鼻炎的人群,由于长期鼻塞等不适,眼周血液循环受影响,黑眼圈可能是其伴随症状之一。对于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更要积极治疗,因为长期鼻塞等问题不仅影响呼吸,还可能对眼周血液循环等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儿童的健康状况。
(二)内分泌疾病
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新陈代谢减缓,可能出现皮肤干燥、眼周浮肿等情况,进而表现为黑眼圈。内分泌疾病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产生影响,例如成年女性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除了可能出现黑眼圈,还可能有月经紊乱等其他内分泌相关症状。对于患有内分泌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以改善黑眼圈等相关症状。
(三)肝脏疾病
肝脏功能异常时,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引起眼周血管扩张等情况,出现黑眼圈。肝脏疾病患者的黑眼圈表现可能因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患有肝脏疾病的人群,需要及时就医治疗原发疾病,以缓解黑眼圈等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