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囊炎是滑囊发生炎症性病变,病因包括创伤、感染、疾病继发,分类有急性和慢性,症状表现为局部及关节活动受限,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治疗原则包括一般、物理、药物、手术,儿童需注意运动损伤等,老年人与退变劳损有关要保暖锻炼,特殊人群要注意防护,有病史人群要关注关节定期体检。
滑囊炎是指滑囊发生的炎症性病变。滑囊是一种位于人体关节附近、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封闭小囊,内含有少量滑液,主要作用是减少肌腱与骨、肌肉与肌腱之间的摩擦,缓冲运动时的压力。当滑囊受到创伤、感染、疾病等因素影响时,就会引发炎症反应,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及相应症状。
病因
创伤因素:包括急性创伤(如关节部位的扭伤、挫伤等)和慢性损伤(长期反复的摩擦、压迫,例如长期伏案工作者肩部滑囊因频繁摩擦易患病),反复的机械性刺激可导致滑囊充血、水肿,进而引发炎症。
感染因素:细菌等病原体入侵滑囊可引起感染性滑囊炎,常见的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因皮肤破损后病原体侵入,或邻近部位的感染蔓延至滑囊所致。
疾病继发:某些全身性疾病可继发滑囊炎,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银屑病关节炎等,这些疾病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异常,累及滑囊引发炎症。
分类
急性滑囊炎:起病较急,多有明确的创伤等诱因,表现为滑囊部位突然出现疼痛、肿胀、发热,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局部皮肤可能伴有红热表现。
慢性滑囊炎:常由急性滑囊炎迁延不愈转化而来,也可无明显急性发作史,起病隐匿,主要症状为滑囊部位反复发作的疼痛、肿胀,一般红热表现不明显,但关节活动时可能会有不适感,病情时轻时重。
症状表现
局部症状:急性滑囊炎局部疼痛较为剧烈,肿胀明显,皮肤温度可升高;慢性滑囊炎疼痛相对较轻,但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肿胀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可触及滑囊增厚。
关节活动受限: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滑囊炎,由于滑囊炎症导致周围组织粘连、刺激,都会影响相应关节的正常活动,比如膝关节滑囊炎会导致膝关节屈伸困难。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滑囊部位有压痛、肿胀,部分患者能触及波动感(提示有积液),并可初步判断关节活动受限情况。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滑囊的形态、大小及内部积液情况;MRI检查能更精准地评估滑囊周围组织的病变程度,有助于明确诊断及鉴别其他疾病。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患病部位过度活动,减少对滑囊的刺激。例如膝关节滑囊炎患者应减少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
物理治疗:急性期可采用冷敷减少肿胀、疼痛,慢性期可通过热敷、红外线理疗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
药物治疗:若为感染性滑囊炎,可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抗生素;对于非感染性炎症,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炎症,但需遵循医疗规范选择药物。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滑囊有明显增厚或存在化脓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滑囊。
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滑囊炎多与创伤有关,比如运动损伤等,家长需注意监督儿童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若出现关节部位肿胀、疼痛应及时就医,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休息、简单物理治疗等,避免随意使用成人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滑囊炎常与关节退变、慢性劳损有关,要注意关节保暖,适当进行低强度关节活动锻炼(如慢走、关节屈伸轻度练习),日常活动中避免关节过度负重,若患有基础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需积极控制原发病。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需要频繁关节活动的人群,要注意工作时的姿势及防护,定时休息放松关节,可佩戴护具减少滑囊摩擦;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定时改变姿势,活动肩部,预防肩部滑囊炎。
有病史人群:有创伤史、关节疾病史的人群要密切关注关节状况,定期体检,出现关节异常及时就诊,遵循医生建议进行预防及治疗,防止滑囊炎复发或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