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膀胱炎是儿童泌尿系统常见感染性疾病,症状因年龄、性别及感染程度有差异,典型症状包括下尿路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异常表现(血尿、脓尿、异味)和全身性症状(发热、腹痛、消化道症状)。不同年龄段及性别症状特点不同,婴幼儿期症状不典型,学龄前期及学龄期症状明确且女童感染率更高。伴随症状及并发症有肾盂肾炎风险、排尿功能障碍和心理影响。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及早产儿症状隐匿需常规检查,免疫功能低下患儿感染易扩散需密切监测,女童需注意局部护理和穿着。诊断依据症状、尿常规和尿培养结果,治疗原则包括抗菌药物、对症治疗和随访复查,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排尿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一、小儿膀胱炎的典型症状
小儿膀胱炎是儿童泌尿系统常见感染性疾病,主要因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其症状因年龄、性别及感染程度存在差异。
1、下尿路刺激症状
(1)尿频:儿童排尿次数显著增加,每日可达10~20次,但每次尿量减少,部分患儿因反复排尿需求影响日常活动。
(2)尿急:患儿常表现为突发强烈排尿欲望,难以控制,甚至出现尿失禁现象。
(3)尿痛:排尿时尿道或膀胱区疼痛,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抓挠会阴部,年长儿可明确描述疼痛部位及性质。
2、尿液异常表现
(1)血尿:尿液呈淡红色或洗肉水样,因膀胱黏膜充血、出血所致,需与假性血尿(如食物色素影响)鉴别。
(2)脓尿:尿液浑浊,可见絮状物或沉淀,提示白细胞及细菌数量增多。
(3)异味:尿液散发刺鼻气味,与细菌代谢产物相关。
3、全身性症状
(1)发热:体温可达38.5℃~39.5℃,婴幼儿因体温调节能力差,易出现高热惊厥。
(2)腹痛:下腹部或耻骨上区疼痛,可伴压痛,疼痛程度与炎症严重程度相关。
(3)消化道症状:部分患儿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与全身炎症反应相关。
二、不同年龄段及性别的症状特点
1、婴幼儿期
(1)症状不典型:因表达能力有限,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拒食、烦躁、哭闹等。
(2)排尿异常:可出现尿布潮湿频率增加,或排尿时哭闹加重。
2、学龄前期及学龄期
(1)症状明确:可清晰描述尿频、尿急、尿痛及下腹部疼痛,部分患儿因排尿疼痛出现抗拒排尿行为。
(2)性别差异:女童因尿道短且直,感染率高于男童,症状出现更早且更典型;男童可能伴包皮过长或包茎,需注意局部清洁。
三、伴随症状及并发症
1、肾盂肾炎风险:若感染上行至肾脏,可出现高热、寒战、腰痛等肾盂肾炎症状,需及时鉴别。
2、排尿功能障碍:长期未治疗可能影响膀胱功能,导致排尿困难或尿潴留。
3、心理影响:反复发作的膀胱炎可能引发患儿焦虑、恐惧排尿,影响心理健康。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新生儿及早产儿
(1)症状隐匿:可能仅表现为发热、黄疸加重或喂养困难,需高度警惕泌尿系统感染。
(2)检查必要性:建议常规行尿常规及尿培养检查,避免漏诊。
2、免疫功能低下患儿
(1)感染易扩散:如白血病、器官移植术后患儿,膀胱炎可能迅速发展为败血症,需密切监测。
(2)预防措施:加强个人卫生,避免使用导尿管等侵入性操作。
3、女童
(1)局部护理:每日清洗会阴部,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剂,排便后从前向后擦拭。
(2)穿着建议:选择棉质宽松内裤,避免紧身裤或化纤材料。
五、诊断与治疗原则
1、诊断依据:结合症状、尿常规(白细胞≥5个/HP)、尿培养(细菌计数≥10CFU/ml)确诊。
2、治疗原则:
(1)抗菌药物:根据尿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类或青霉素类。
(2)对症治疗:发热时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多饮水促进排尿。
(3)随访复查:症状消失后复查尿常规,确保感染完全清除。
小儿膀胱炎需早期识别并规范治疗,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排尿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避免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