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疼痛常见原因有跟腱炎、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外伤、跟骨高压症等,症状为脚后跟疼痛及可能伴随肿胀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药物治疗等,预防要合理运动、控制体重、选合适鞋子,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常见原因
1.跟腱炎:跟腱是连接小腿肌肉与跟骨的肌腱,长期反复的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等,会使跟腱受到过度牵拉,引发跟腱炎,常见于运动员或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年龄上中青年相对更易发生。
2.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是足底的一层纤维组织,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体重过重等因素可导致足底筋膜反复微损伤,进而引发炎症,体重较大者、长时间站立工作者更易出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以中老年人相对常见。
3.跟骨骨刺:跟骨骨刺是跟骨骨质增生形成的,多由于足底筋膜、肌肉、韧带长期牵拉跟骨,引起骨的代偿性增生,中老年人发生概率相对较高,与年龄增长导致的骨质退变等因素相关。
4.外伤:如脚后跟受到直接撞击、扭伤等,可能导致局部软组织损伤甚至骨折等情况,有明确外伤史人群需考虑,各年龄因外伤情况不同而有差异。
5.跟骨高压症:跟骨内压力增高引起的疼痛,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跟骨静脉回流受阻等因素有关,中老年人相对多见。
二、症状表现
1.疼痛特点:一般为脚后跟部位的疼痛,可表现为刺痛、隐痛或胀痛等,在站立、行走尤其是负重时疼痛往往加重,休息后可能有所缓解,但活动后又可能复发。
2.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脚后跟局部的肿胀、压痛,跟腱炎患者可能可触及跟腱部位的增厚、压痛,足底筋膜炎患者晨起下地第一步疼痛明显等。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脚后跟进行详细检查,包括按压疼痛部位、检查关节活动度等,以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因。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发现跟骨骨刺、骨折等情况,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能清晰显示骨骼结构。
超声检查:对跟腱炎、足底筋膜炎等软组织病变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观察软组织的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软组织损伤、跟骨高压症等情况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四、治疗与预防
1.非药物治疗
休息:减少引起脚后跟疼痛的活动,让脚后跟得到充分休息,避免加重损伤。
物理治疗:如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冷敷适用于急性损伤早期,减轻肿胀和疼痛;超声波、红外线等理疗方法也可改善局部症状。
矫形器或鞋垫:根据病情定制合适的矫形器或鞋垫,纠正足部力线,减轻脚后跟的压力,比如扁平足患者可通过合适的鞋垫改善足部受力。
2.预防措施
合理运动:运动前做好充分热身,运动强度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如跑步时选择合适的场地和鞋子。
控制体重: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脚后跟的负担,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可降低脚后跟疼痛的发生风险。
选择合适footwear:穿着舒适、合脚且有良好支撑和缓冲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穿高跟鞋或不合适的鞋子。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骨质退变、足底筋膜弹性下降等,更容易出现跟腱炎、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等问题。应特别注意避免长时间行走和站立,选择柔软舒适的鞋子,定期进行足部检查,若出现脚后跟疼痛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2.儿童:儿童脚后跟疼痛相对较少见,若出现多与外伤或生长发育相关。儿童活泼好动,家长要注意避免儿童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若有外伤史或不明原因的脚后跟疼痛,需及时就诊排查是否有骨折等严重问题。
3.肥胖人群:肥胖人群脚后跟承受压力大,更容易发生足底筋膜炎等问题。这类人群除了积极控制体重外,在选择鞋子时要特别注重鞋子的缓冲和支撑功能,以减轻脚后跟压力。
4.运动员:运动员由于高强度运动,跟腱炎等问题较为常见。运动员应注重运动后的拉伸和放松,选择专业的运动装备,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减少脚后跟的过度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