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囊炎病因包括创伤、感染、免疫相关及退行性变、痛风等因素,临床表现有滑囊部位疼痛肿胀压痛等及局部肿胀发红皮温升高等体征,诊断靠体格检查、超声X线MRI等影像学及血常规血尿酸等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非药物的休息、物理治疗、康复锻炼,药物用非甾体抗炎药,手术用于保守无效等情况,特殊人群中儿童需特注意休息等,老年人康复锻炼循序渐进等,女性注意穿舒适鞋,有基础病史者需综合控制基础病。
一、病因
滑囊炎的病因多样,其一为创伤因素,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关节活动的人群,易因反复摩擦致使滑囊受损发炎,运动员运动中关节受撞击也可能诱发;其二是感染因素,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可累及滑囊引发炎症,例如化脓性细菌感染能导致化脓性滑囊炎,常见于皮肤破损后继发感染蔓延至滑囊;其三为免疫相关因素,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滑囊引发炎症反应,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其四为其他因素,退行性变、痛风等也可能与之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关节滑囊出现退行性改变易发炎,痛风患者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可刺激滑囊引起炎症。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主要有滑囊部位疼痛、肿胀、压痛,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不同部位滑囊炎有特定表现,如膝关节髌前滑囊炎,会出现髌前肿胀、疼痛,跪地时疼痛明显;鹰嘴滑囊炎表现为肘关节后方鹰嘴处肿胀、疼痛等。2.体征:局部可见肿胀,皮肤可能发红、皮温升高,压痛明显,严重时可影响关节活动,导致关节活动受限。
三、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触诊滑囊部位,了解有无肿胀、压痛等情况,初步判断滑囊是否发炎。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滑囊形态、大小及内部情况,有助于发现滑囊炎症改变;X线检查一般用于排除骨骼病变,对滑囊本身显示不如超声敏感;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更精准评估滑囊及其周围组织情况,明确滑囊炎症程度。3.实验室检查:怀疑感染性滑囊炎时,可进行血常规检查,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可能有感染;怀疑痛风性滑囊炎时,可检测血尿酸水平等。
四、治疗
1.非药物治疗:(1)休息:减少患病部位活动,让滑囊充分休息以利炎症消退,例如膝关节滑囊炎患者应减少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2)物理治疗:急性期冷敷可减轻肿胀和疼痛,慢性期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利于炎症吸收,超短波等理疗方法也可应用来缓解滑囊炎症。(3)康复锻炼:炎症缓解期进行适当康复锻炼,增强相关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稳定性,如膝关节滑囊炎患者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等,但要注意锻炼强度和方式,避免加重炎症。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和炎症,遵循相关用药原则,注意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3.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影响功能的滑囊炎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滑囊切除术等,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需严格评估。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滑囊炎较少见,多与创伤等因素有关,治疗时需特别注意休息,避免过度活动,物理治疗时把控好温度,避免烫伤等,药物使用谨慎,优先非药物治疗,必要时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老年人:老年人滑囊炎可能与退行性变等相关,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滑囊损伤,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时需考虑基础疾病影响,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要关注对胃肠道、心血管等的影响,必要时采取措施减少不良反应。3.女性:女性滑囊炎发生与男性无绝对差异,穿着高跟鞋等可能增加足部滑囊受压迫风险,日常生活中需注意穿舒适鞋子,减少足部滑囊受创伤机会,诊断和治疗时需告知医生自身生理状态等情况。4.有基础病史人群:有痛风病史患者发生滑囊炎时,需同时控制痛风,规范治疗痛风以控制血尿酸水平,避免滑囊炎因痛风因素反复发作;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史患者,治疗滑囊炎时要综合考虑自身免疫病病情,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自身免疫病病情的治疗措施。